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內科主任醫師孔祥清是一名在醫療衛生崗位堅守34載的“老兵”。作為醫院學科帶頭人,他帶領團隊在臨床崗位拼搏奉獻,開創了心血管病治療領域的諸多“先河”。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授權發明專利25項,發表論文409篇,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百千萬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一項項榮譽的背后是孔祥清和團隊多年來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
室間隔缺損是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疾病,傳統治療是外科開胸,但是外科開胸創傷大,心臟的遺留疤痕會引起頑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面對這些心血管病治療中的痛點、難點,孔祥清時刻不忘用科研思維尋求解決方法。
早在1998年,孔祥清開始關注室間隔缺損的微創治療,他帶領課題組根據室間隔缺損的解剖特點,經過大量實驗完成了技術創新,研發了國際首個對稱型室間隔缺損封堵器,既實現了牢固固定,又避免了可能帶來的心臟損傷。
2009年,孔祥清代表中國向世界先心與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大會現場直播了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手術,并應邀在多個國家講學和手術演示。他主持完成的“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新器械新技術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此項發明不僅是中國醫生在國際首創的一種介入治療室間隔缺損的器械,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出口到國外的封堵器系統,累計治愈約4.4萬例患者。
孔祥清不僅是一名敢于突破、善于創新的醫學發明者,更是一位醫療技術精湛、有人文關愛的好大夫。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孔祥清被任命為江蘇省援川醫療衛生隊總隊長。到達災區后,他始終工作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現場,科學指揮救援工作。他帶領醫療小分隊在平通進行了全方位、高效的醫療救援工作,并迅速總結出了“動靜結合、防治結合、軍地結合、群專結合、幫扶結合”的“平通經驗”。
現場救援工作結束后,孔祥清又按照國家統一部署來到綿竹參加對口支援工作。在綿竹期間,他率先制定出醫療衛生對口支援的工作方針。在到達災區的第一個月,他組織大家編寫了10萬字的《災區鄉鎮衛生院恢復重建工作指導手冊》,一年后又開創性地在板房內完成40萬字專著《地震災難醫學》,這是我國首部應對非常規自然災害的專著。在災區的兩年,孔祥清為綿竹市全面恢復醫療衛生服務秩序做出了特殊貢獻。
在臨床、科研、轉化的過程中,孔祥清還注重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堅持人才培養和傳承,每年培養心血管內科介入醫師10名、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名,指導青年科學家獲批科技部重點專項等國家級重大項目,培養出國家級人才1名,省級人才數十名。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