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時而面臨著病人的喘息、家屬的哭喊和救護車的呼嘯,時而靜靜地觀察著呼吸機、心電儀運轉,在生死交匯的急診科,救護車、心電圖、生死之間、爭分奪秒……
急診醫生,被稱為“和死神面對面的人”,是醫界的特種兵,而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和死神面對面的特種兵”帶頭人就是陳玉國。
“救治患者的疾病,更要溫暖他們的內心。”不論是在救治千萬急危重癥患者的急診科,還是在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的全國領軍醫院,陳玉國一路走來,始終秉持著這樣的信念。
打通醫院“生命樞紐”
2016年,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科收治了一個罕見的急危重癥病例。該患者高空作業時不慎墜落,鋼筋從患者會陰縱穿頭頂,貫穿整個軀干,送到急診時,病人已奄奄一息。
面對如此兇險的傷情,陳玉國迅速組織急診多學科隊伍趕到現場,統籌13個學科、34位專家制定救治方案。經過7個多小時的生死時刻,最終成功取出1.5米長鋼筋,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在一片贊嘆聲中,陳玉國明白這不僅是他帶領團隊創造的醫學奇跡,也是醫院急診科一路篳路藍縷的努力,更是對于幾十年前立志要振興急診醫學,造福群眾的那個年輕自己的最好慰藉。
“急診科是搶救生命的第一道關口,是臨床診療的前哨與中樞。”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陳玉國就已經意識到急診對于醫院和患者的重要性。于是,他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從心血管內科來到急診科,挑起帶領急診科建設發展的重任。
但當時擺在躊躇滿志的陳玉國面前的,卻是“一窮二白”的現實條件。
“除了科主任,急診科甚至沒有其他固定醫生,只能依靠其他專業醫生臨時輪轉。”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陳玉國依然記憶猶新。
2002年,陳玉國牽頭建立了我國第一家胸痛中心,構建了涵蓋院前、院內及出院后一體化、無縫銜接的急性胸痛救治體系,急診科由“分診窗口”變為“生命樞紐”。與此同時,陳玉國又會同全國急診同道,牽頭發起“中國急診急救大聯盟”,結合我國急診發展特色、建設現況,進一步完善我國“大急診急救體系”,如同構筑了全國急診的“烽火臺”,讓急診急救的“薪火”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
開辟零磁醫學“新賽道”
我國是急危重癥高發的國家,在技術、管理、設備等方面長期存在很多“卡脖子”難題,極大制約了急診急救的發展。
在諸多“瓶頸”之中,陳玉國對于冠心病急性缺血的早期診斷評估這一難題依然記憶猶新。
“各種無創或有創診斷手段存在不夠早、不精準、費時長、費用高等缺點,對心肌缺血早期診斷價值有限。”陳玉國說。
針對這個問題,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房建成指導下,陳玉國在國際上創新性提出零磁醫學概念,致力于開辟急診急救新賽道,實現急危重癥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高效診治。
“零磁醫學,就是基于先進的超高靈敏極弱磁場測量技術,解決心腦疾病、腫瘤等重大疑難疾病的深層次發病機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早期識別預警預測機制等重大難題。”陳玉國介紹道。
陳玉國帶領團隊與房建成院士團隊聯合成立零磁醫學聯合研究中心,聚焦人體功能信息學的建立和重大疑難疾病診療難題的解決,系統布局心磁、腦磁、融合影像研究等研究方向。團隊利用國產心磁成像裝備這一革命性技術,首創基于“心磁”診斷的一站式胸痛診療體系,建設全周期、全鏈條心臟疾病心磁評價研究中心,建成覆蓋全國七大地理區域的心磁臨床研究評價網絡,擁有全球最大的心磁數據庫。
打造人才“蓄水池”
醫者為師,一顆丹心、多重身份,精進醫術、奮戰一線的同時,他亦不忘傳道授業、躬耕杏林。
“我們制定了‘專班工作、體系育才、經費支持、服務保障、柔性引才、一事一議’人才工作方針,充分發揮依托綜合性大學的優勢,為有志投身于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優秀人才們鋪設個性化成長發展通道。”陳玉國說。
陳玉國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深刻體會到了人才的可貴,尤其對于國家緊缺的急危重癥人才。陳玉國發揮對于該領域的熟悉與經驗,創新培養模式,首創“五維一體”急危重癥卓越人才培養體系,獲批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創立國家級一流專業及線上一流課程,培育出急診領域首位國家級人才,培養泰山學者青年專家9人,培養碩、博士研究生139人,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去打造新平臺,創設新載體,讓醫生不斷地學習、交流,提升診療能力,加強質量控制,更好地服務病人。”陳玉國說。
在陳玉國的倡導下,醫院積極搭建多學科交流平臺,打造齊魯專科品牌。以學科典型病例為聚點,增強疑難急危重癥診療能力,同時聚焦醫務人員知識水平提升,在全國范圍內打造齊魯專科品牌影響力。
三十多年來,陳玉國始終秉持為民服務情懷,踐行救死扶傷初心,堅持生命至上理念,挽救了無數生命。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供圖)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