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患者出現休克,意識障礙、脈搏細速、四肢冰冷,急需搶救……”患者被推進綜合ICU時,醫生邊交代病情邊繼續搶救。
緊閉的大門,嚴格的探視制度,閃爍的儀器屏幕,很多人對于ICU都感到畏懼。在這個離死亡最近的科室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醫師孫同文帶領著治療團隊,日夜堅守,不負生命重托,一次次與復雜的病魔過招,最終讓死神望而卻步,讓患者重燃生命的曙光。
膿毒癥的“克星”
膿毒癥是重癥監護病房常見的急危重癥,發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主要公共健康問題。
“膿毒癥的救治,關鍵在于早期識別和及時、正確地干預,延誤診斷,死亡風險將急劇增加。”孫同文介紹,雖然醫學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但膿毒癥的救治成功率與二十年前相比并沒有明顯提升,原因是多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很多青年醫生對于膿毒癥缺乏足夠的認識,不利于膿毒癥患者的早期診治。孫同文認為需要讓所有臨床醫生了解膿毒癥,認識膿毒癥,早防早診早治,改善預后,這是一個醫生的職責。
經過一番努力和堅持,去年8月,孫同文牽頭,聯合重癥醫學領域十余位知名專家,發布《膿毒癥診斷和治療規范》全國團體標準。同時,經過河南省衛健委批準,率先成立河南省膿毒癥診療中心。今年年初,河南省衛健委發布孫同文教授牽頭制定的《河南省膿毒癥診斷和治療指南》。“我就是想為這個學科、這個社會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作為醫生,這似乎就是最佳的選擇了。”
孫同文心里時刻裝著患者。“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一切”是他的從醫理念,“不拋棄,不放棄,有1%的希望,就盡100%的努力”是他的工作原則。
自從2011年牽頭創建綜合ICU以來,他將理念與原則貫徹始終,帶領團隊每年救治危重癥患者6000余例,曾成功治愈昏迷40余天的重癥化膿性腦膜炎并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重癥肺炎并膿毒性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等患者,被患者家屬們視為生命的“守護人”。
善行無轍跡,千秋尚留芳。他先后獲評“河南省首屆醫德醫風標兵”“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優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每一份榮譽都是對他默默付出與卓越貢獻的最好見證。
學科發展“引領者”
臨床和科研密不可分。在科研創新方面,孫同文同樣碩果累累。
“醫療技術要發展就必須注重科研創新,需要我們對相關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鉆研,在做好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去改善相關的醫療技術,去引領相關領域的發展。”孫同文說。
多年來,針對膿毒癥這一常見又棘手的急危重癥,孫同文及其團隊創新性地開展氨茶堿治療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氨茶堿可以降低膿毒癥患者的病死率,老藥新用,創新了膿毒癥的治療思路,下一步將組織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去驗證。
孫同文不僅牽頭制定了國內首個膿毒癥團體標準,還牽頭制定了《中國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診斷與非機械通氣治療指南(2023)》等5部專家共識,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第一完成人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臨床醫學科學家獎和臨床醫學創新獎一等獎1項。
以身作則的“育才人”
“作為一名醫生,首先要牢記的就是要感恩患者,他們把生命托付給我們,給了我們寶貴的實踐機會,也給了我們尋找更好治病方法的機會,我們的職業獲得感和榮譽感都來源于患者,要將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對待……”在每學年的研究生開學例會上,孫同文都要強調這段話。他認為,只有正確認識到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才能堅守醫生的職業使命。
為了給學生們答疑解惑,孫同文每周都要召開研究生例會,以科研、讀書報告會的形式和學生共同探討科研進度以及面臨的瓶頸。他還堅持為本科生上課,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傳遞自己對醫生這一職業的理解和行醫理念,教育學生要在豐富臨床經驗、提高業務水平、創新科研工作的同時,牢記作為一名醫生的使命職責,樹立遠大的理想,俯下身子做好工作。他培養的學生曾榮獲國家獎學金、河南省優秀畢業生、河南省三好學生、優秀畢業論文等榮譽,畢業后工作于國內外多家醫院,并已經逐漸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重癥醫學的中堅力量。孫同文也榮獲河南省優秀研究生指導老師。
“在教學方面,我們還相對薄弱一些,下一步我們還要補齊這一塊短板,爭取早日培養出全國優博,取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榮譽。”正是這種“不滿足”的狀態,讓他始終眼望星空、腳踏實地,為患者健康、為醫學發展無悔前行。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