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于小舒
蘿卜、南瓜、紫薯、冬瓜……這些普通的食材,通常被用來燉湯、制作甜品或者做個家常小炒。但在食品雕刻師朱賀軍手中,它們可以變成栩栩如生的孔雀、鳳凰、仙鶴……
朱賀軍作品《孔雀迎賓》。中工網記者 于小舒 攝
“雕刻之前心里就得有成品大概的模樣,包括花鳥的位置、花型的選擇、孔雀周身的線條走向、姿態等,然后是食材的選擇,需要考慮色彩搭配,食材軟硬程度等。”朱賀軍驕傲地看著他的大作《孔雀迎賓》,并向中工網記者介紹著,“這個作品主要體現在一個‘迎’字上,所以孔雀的尾羽是收起來的,頭也微微低垂,再搭配上有著富貴吉祥含義的牡丹花,這樣一道菜擺上桌,能讓賓主盡歡。”
北京圓明園中衛御苑福膳副廚師長朱賀軍已從業16年,在飯店他不僅負責熱菜制作,也肩負起食品雕刻的重任,而最早接觸到這個“小眾”工作,還是他上學的時候。
“當時,食品雕刻只是眾多課程中的一個小分支,學校教學還是以熱菜、涼菜、面點制作為主。但我一接觸就喜歡上了這門課,覺得很神奇,它可以讓簡單的蔬果食材變成藝術品。”朱賀軍說,在那之后,他的業余時間都用來鉆研食品雕刻的技藝和作品樣式,并到全國各地進修食品雕刻課程。
朱賀軍。中工網記者 于小舒 攝
食品雕刻一般應用于裝飾菜肴、美化菜肴以及提升菜肴品質,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朱賀軍說,雕刻食品除了考驗手上功夫,切、削、挖、鏟、掏、透、雕、拼接等多種手法都需要精通,還需要細心和耐心,熟稔食材特性以及食品衛生知識,想象力和創造力也不容忽視,要更多地觀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再加上日復一日的練習。
“《鳳戲牡丹》中的鳳凰在雕刻時要掌握好它的結構與比例,抓住幾個特點,鳳喙、脖頸都應該比一般的鳥要長一些,同時鳳凰的身子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尾羽要更加靈動飄逸。”為了讓作品更加真實生動,朱賀軍在創作時經常一點一點打磨細節。
朱賀軍作品《鳳戲牡丹》。受訪者供圖
食品雕刻的工具有平口刀、尖口刀、槽刀、斜口鏟刀等。在這些工具的基礎上,朱賀軍還自創了一些小工具,比如制作祥云、荷葉、仙鶴等的特定模具。“這些工具能夠快速做出一些簡單作品,即‘盤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讓人投入到更精細的工作中,還能為一些初學者降低入門難度,讓他們對食品雕刻更感興趣,更想學下去。”
朱賀軍展示自創刀具。中工網記者 于小舒 攝
“中國的食品雕刻藝術歷史悠久,是中國烹飪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好的食雕極具藝術美感,能夠與餐桌上的菜品相映成趣。”朱賀軍說。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