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原標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水草豐美、候鳥翔集,秋日的烏梁素海在藍天白云掩映下,碧波蕩漾,水天一色……得益于近年來開展的系統治理,這顆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塞外明珠”,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烏梁素海的秋日勝景只是中華大地上的一個美麗縮影。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的認識,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越走越篤定、越走越寬廣。
思想之光燭照時代征程
回望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為8.6%,風沙肆虐、水土流失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綠化祖國”的時代號召隨之在全國范圍內響起。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速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生態環境問題,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越發突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應歷史之變,解時代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如今“全村皆景區,開門是花園”。秋分時節的浙江安吉余村,群山逶迤,竹浪翻滾,綠水環流,滿眼蔥蘢。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今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祖國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到成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靠著良好生態環境,余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余村的蝶變,折射出理念之變帶來的實踐巨變。
放眼神州大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色發展正在提速,綠色版圖持續擴展,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也在不斷增強。
扎緊制度之籠,織密法治之網
2013年9月,我國首個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目標的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率先打響“藍天保衛戰”。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們頭頂的天空逐漸被“擦亮”,中國成為全球改善空氣質量速度最快的國家。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優于年度目標約3.0微克/立方米……
為了守護碧水長流,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為了留住鳥語花香,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克非常之役,須非常之舉。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與法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生態文明載入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等污染防治領域,以及長江、濕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和要素;
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臺;
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責任體系更加嚴密健全,緊緊扭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生態環境保護逐步成為“硬杠杠”。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市推窗見綠、出門即景,鄉村叢林掩映、滿眼錦繡……在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里,人們盡享自然之美與生活之樂。
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發布,為發展“明底線”“劃邊框”。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劃定44604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基本實現全域覆蓋。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美麗中國被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以強化區域協作持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我國的經濟發展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更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
“十四五”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為此,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步履越發堅實。
新時代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我們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2023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35%;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供應系統,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至2023年的26.4%;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今天的中國,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綠色之路正在向未來有序延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億萬中國人正以上下同心的執著和堅定,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繪就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