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丨江蘇常州:保護滆湖釋放綠色發展“強磁場”
新華社南京9月26日電
新華社記者秦華江
秋分過后,傍晚時分,滆湖近岸水草蔥蘢,遠處晚霞醉人,猶如“水上仙境”,吸引不少前來觀霞打卡、休閑采風的游客。
滆湖,又稱西太湖,水域面積148.8平方千米,為江蘇第六大湖泊,地處太湖上游,屬太湖流域洮滆水系,大部分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境內。近年來,常州市把握滆湖這個“水系中樞”,以其為“生態原點”,向上游溯源,向下游延伸,向周邊輻射,“生態屏障”作用不斷凸顯,綠色發展“強磁場”持續釋放。
近期,常州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數字監管平臺發出一則預警信息——滆湖邊的嘉澤鎮南莊村一農污設施流量異常。運維人員在收到預警信息后立即奔赴站點,最終確認是由于進水泵堵塞導致無法正常進水,經運維人員清理后,排除了故障。
常州滆湖流域地區有近2000個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由于農污設施分布廣,如果采用傳統人工巡查模式,不僅人員投入大,且耗時長、效率低。為解決監管難題,當地生態環境部門與國網常州供電公司合作,組成農污設施非現場監管工作技術組,針對滆湖地區的農污設施,逐步開展獨立電表安裝工作,對一周內用電量低于閾值的農污設備,設置自動預警。
大數據監管添“慧眼”,是常州管控外源污染的縮影。在武進高新區,這里已將市政井、企事業單位和村(社區)雨污水井、水質在線監測等設備進行了物聯,接入水環境物聯控制平臺,實現了可看、可控、可追溯,推動園區河道水質持續向好,已有18條河道建成省級生態河道。
磷是湖泊富營養化主要形成因子之一,從2023年10月起,武進對全區1328家涉磷企業,按風險等級分類開展專項整治,深入摸排后,形成“磷賬本”“磷清單”。目前,所有涉磷企業已完成“一企一策”審核,1264家企業完成驗收。“我們對涉磷原輔料實施無磷化替代,配套了中水回用,每年減少磷排放1.44噸,削減率為98.6%。”首批完成驗收的江蘇南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安環主管章正岳說。
從2021年起,總面積20平方公里的滆湖退田還湖二期暨近岸帶水生態修復工程啟動實施,近岸帶地形重塑、植物種植、濕地建設全面鋪開。隨著湖中水生植物面積不斷擴大,降磷作用不斷凸顯,今年上半年,滆湖水體總磷濃度同比下降9.7%,為2007年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陽光映射下,滆湖近岸湖底,水草搖曳,魚兒在其中穿梭。
“春季種下的水生植物,現已生長到頂峰狀態,凈化效果最佳。”滆湖水生態修復項目工程師佘新正介紹,水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體和底泥中的氮、磷等物質,后期通過人工收割移出湖體,實現凈化水質的目的。
當前,武進正對滆湖開展全流域、全方位的綜合治理,將流域湖體、近岸帶和周邊陸域統一規劃實施,涉及流域面積約580平方公里,包含滆湖生態清淤、退田還湖、水生態修復等。如今,240萬平方米生機勃勃的滆湖“水下森林”已然形成。
水質好,萬物生。在滆湖,甲殼綱、多毛綱、軟體動物等清潔型指示生物從“稀客”變成“常客”,水雉、白骨頂雞、斑嘴鴨等“新居民”不時出現。“生物多樣性改善明顯,底棲動物從耐污型向較清潔及清潔型轉變。”武進區生態辦主任于樂說。
一年多來,借新一輪太湖治理的契機,滆湖水生態質量持續提升,水體由中度富營養改善為輕度狀態。
優質生產要素總是流向生態更好的地方,美麗滆湖正全力激活新產業發展“一池春水”。2023年,常州氫灣揚帆起航、合成生物創新產業園順利揭牌,百億蛋白質基地項目簽約落戶;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常州市區域細胞中心等平臺建設加快推進,高端平臺賦能產業提檔升級;南京大學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落地,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滆湖流域落地生“金”。
依托優勢,再造優勢。滆湖以未來產業鍛造新質生產力,圍繞高端醫療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經濟“一高四新”產業布局,謀劃推進氫能、合成生物等產業新賽道。
“滆湖治理對提升下游主要入湖河流水質,調節太湖西部湖區生態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常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治理工作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將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彰顯太湖治理上游擔當。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