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老區行】
原標題:從“沒人要”到村村種,安徽金寨關廟鄉核桃產業實現華麗蛻變(引題)
金寨的“金果子”熟了(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通訊員 施院生
金秋白露,大別山里核桃香。
傍晚時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關廟鄉仙桃村,一輛輛馱著核桃的摩托車,從深山里魚貫駛出。陣陣馬達轟鳴,那是摘完核桃的村民滿載秋收的果實回家的凱歌。
“今天又搞了不少啊?”“還好還好,也就這么多!”正在自家門前挑揀晾曬核桃的李茂盛,與同村人打趣道。
仙桃村位于關廟鄉西部,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盛產山核桃。村里每年核桃收入超10萬元的有100余戶。對于金秋時節的村民來說,收核桃毫無疑問成了眼前的頭等大事。
據2022年關廟鄉大別山山核桃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全鄉山核桃種植戶達1300戶,占全鄉總戶數的41%,種植總面積達2.5萬畝,其中成林1.5萬畝,年產值達3000萬元。
曾經“掉在地上沒人撿”“山溝里堆滿了”的小山果,怎么就搖身一變,成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名副其實的“小金果”呢?
多年前,因交通不暢、信息閉塞,關廟鄉滿山的野核桃無人問津。那時候的李茂盛不敢想,有朝一日自己會花10多萬元,請幾十個人來幫自己打核桃。
隨著國家對大別山革命老區采取的多重扶持政策落實,關廟鄉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小核桃有大市場”的消息傳進了小山村。
看著自家山上遍地都是野核桃樹,曾是一名村醫的李茂盛抱著藥箱一頭扎進山林,給核桃樹看起了病。
與“病蟲害”打交道多年,如今的他已經是鄉里響當當的科技特派員,“靠賣核桃買了車買了房”。
一片山坡上,核桃樹分布均勻,村民左名卉正拎著打草機割草。前幾天剛打完核桃,這次除草是為接下來給核桃樹施肥做準備。
“不能用除草劑,會影響小樹,施完肥后還要淺淺蓋層土。”站在核桃林中,左名卉儼然是一名“核桃專家”。這是左名卉的第3片核桃林,2016年種下,加上后期補種的,已有500多株,大都是她親手栽下。“今年正好是第8年,有的已經開始掛果了。”
2012年,為了照顧老人和上學的孩子,在外務工的她回到仙桃村,成為一名陪讀媽媽。雖然當時在鎮上找個兩三千元收入的工作很容易,但她覺得“這是沒希望的”。
實際上,她早已看中日益紅火的核桃產業,只是因家里老人有所顧慮,所以才不得不擱置這個念頭。
左名卉理解老人的想法,一眼看不到結果的事情,往往都會讓人產生一絲不穩定的擔憂。“經濟效益高,但前期投入時間長,耗費精力大。”左名卉說,一株核桃樹從育苗到掛果,往往需要七八年。
隨著核桃產業逐年發展,2021年,關廟鄉確定把大別山山核桃產業作為鄉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予以大力發展。此舉得到六安市和金寨縣的大力支持。其中,金寨縣連續3年每年拿出1000萬元發展資金支持“大別山山核桃之鄉”建設。
送苗、修路、通電、獎補……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大激發了村民的干事熱情。近兩年,關廟鄉新發展山核桃種植基地8457畝,總面積達3萬畝,種植戶數為1651戶。
左名卉的眼光得到了驗證,家人也開始支持她。
種樹育苗階段最辛苦,最忙的時候,她每天騎著電動車往返40公里,在學校、家庭和園林之間來回奔波。一瓶涼水、一包方便面,就是她在核桃林下無數次吃的午飯。
“就像養自己的小孩一樣,一開始辛苦,但現在樹長大了,就等著結果啦。”左名卉憧憬著,不久的將來會嘗到核桃的“香”和“甜”。
在關廟鄉街道,吳崇國投資500余萬元,建設了一家山核桃加工基地。仙桃村的核桃,不少都會進入吳崇國的加工廠,然后被深加工成特好剝山核桃、山核桃仁、山核桃油等系列產品,銷往上海、江蘇、浙江等地。
2023年,吳崇國收購核桃130多噸,幾乎占全鄉核桃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因為我愛人很喜歡吃核桃,我才有了做核桃的念頭。”說起對核桃的感情,吳崇國總會談及這樣一個浪漫的起因。他還常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愛人一樣,最開始是因為愛情,現在是親情,再也放不下了。”
談起返鄉建廠的經歷,吳崇國說,作為生在革命老區的人,應該為建設家鄉出一份力。
2014年,老家就在關廟鄉的吳崇國,被鄉里招商引進回來投資建廠,主要從事大別山山核桃育苗、栽植與銷售,大別山山核桃及其他堅果制品生產與銷售。
10年的深耕,換來了150畝的核桃育苗基地,1800畝核桃果林基地以及6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
人人都說大別山里好風光。如今,大別山里的關廟鄉又多了一道喜人的風景,那就是秋日里的家家戶戶門前曬的核桃,在陽光照耀下,金燦燦、香噴噴……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