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老區行】
原標題:延安的“蘋果傳奇”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祝盼 毛濃曦
金秋時節,汽車行至革命圣地陜西延安的溝峁山梁,漫山遍野中晚熟的蘋果,為原本蒼茫而厚重的黃土高原披上了一層“紅外衣”,空氣中到處彌散著一股清新的蘋果香。
“要想富,先栽樹,蘋果樹,搖錢樹……”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看著路兩旁的田間地頭來收蘋果的客商絡繹不絕,老鄉們則忙著采摘、分揀、裝筐,再拉去和客商討價還價,將一筐筐蘋果換成錢,臉上滿是樂呵呵的表情,陜西延安洛川縣果農馮保民興奮地為記者唱起了歌謠《勸君栽樹歌》。
“別看現在這么熱鬧,由于延安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以前曾是深度貧苦地區,最早蘋果樹還被戲稱為‘柴棒棒’,沒想到我們幾代人久久為功,最終創造了延安的‘蘋果傳奇’。”馮保民一邊指向正進行蘋果交易的區域,一邊自豪地說。
“背靠黃河面對著天,陜北的山來套著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彎,滿眼眼黃土山就成了蘋果山……”緊接著,帶著濃郁陜北鄉土氣息的信天游從他嘴里唱出來,悠長的歌聲回蕩在陜北高原上。
記者彎腰鉆進馮保民的蘋果園,矮化密植栽種的果樹整齊排列,繁密且表面“光亮”的紅蘋果壓彎了枝頭……“我加入了一家科技公司的成品園托管項目,剪枝、施肥、套袋等都有專家團隊嚴格把控和監督提醒,蘋果園的每畝收入也是年年提高。”馮保民說。
延安大面積種植蘋果的歷史起于20世紀40年代。70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延安政府和果農堅定不移地走“小蘋果、大產業、大帶動”的產業致富之路,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現如今,蘋果已成為當地覆蓋面最廣、從業人數最多、持續效益最好、對農民增收致富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
在延安黃陵縣318縣道旁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黃陵蘋果試驗示范站前,一行“學士種蘋果,專注三十年”大字格外醒目。“我們示范站用‘院校+企業+村集體’的融合模式,提升蘋果種植的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產業化,這種以科技作為強有力支撐也是延安蘋果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該示范站負責人李興年告訴記者。
近年來,通過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延安在果園大量運用農業物聯網等現代農業技術,蘋果逐步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在生產上春季“護花”、夏秋“護果”,通過全年防旱、矮化密植、種苗研繁強勢突破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模式,使蘋果優果率達到85%以上;加工上則不斷延鏈強鏈,全力推動以蘋果為中心、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銷售上一方面加大培育電商企業力度,大量建立網上銷售店和微店,另一方面則廣泛應用冷鏈冷貯設備,建成166.81萬噸蘋果冷氣庫,讓延安蘋果一年四季出現在餐桌上,銷往國內,出口國外;意外保障上大多數果園則為蘋果繳納了“專屬保險”……
“以前延安是梁大溝深,黃土高原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沒想到海拔較高、土層深厚、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些因素反而讓延安成了蘋果生長的理想之地。通過找準產業方向,不斷發力,老區人民最終邁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延安市果業中心主任路樹國說。
據統計,2023年,延安市蘋果種植面積332.8萬畝,產量464.4萬噸,鮮果產值259.1億元,全產業鏈產值506.7億元,全市226萬人口中有約100萬人從事蘋果產業相關工作,蘋果產業收入占農民經營凈收入的61%。
“作為全國集中連片規模最大、氣候條件最好的蘋果優勢產區之一,全國每9個蘋果中,就有1個來自延安,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加快推進延安蘋果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讓‘紅蛋蛋’的蘋果掛滿枝頭,成為延安全面鄉村振興的‘金翅膀’。”延安市相關負責人說。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