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入黨的時候,我就決心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成終生的事業。”胡建華今年93歲,但身體依然硬朗,眼神明亮,一說起從前的工作,她臉上就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1953年7月,胡建華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園藝專業畢業進入貴陽沙河農場工作,負責農業技術和部分農場管理工作。此前,農場因管理不善常年虧損。胡建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她有針對性地制定生產經營計劃,對場內蔬菜作物實行成本核算,制定技術操作規范,建立完善規章制度,促進農場實現科學管理有序運行。同時,她對番茄采取場內就地“溫框育苗”,畝產量達1244.5公斤,超計劃24.4%;她試驗引種的大白菜,平均畝產達250公斤,超計劃25%。一年多時間,農場實現扭虧為盈。1955年,胡建華被評為貴陽市甲級勞動模范;1956年相繼獲評省勞動模范、全國先進生產者。
1958年至1963年,胡建華先后調至省農科所、旱糧所玉米專業組任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玉米育種研究,先后完成了玉米雜交種“黔單1號”和“黔單2號”選育,并通過省級新品種審定推廣應用。1978年,她代表專業組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
1981年,胡建華調至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利用研究所(后更名為貴州省綜合研究所)工作。期間,她參加省“優質高產玉米雜交種選育”協作攻關項目,1991年育成黔輻49X木6優良雜交種,1992年通過品種審定,在全省推廣應用;1998年至1999年,她主持實施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項目“高產優質玉米雜交種黔原三號大面積示范推廣”,獲省農業豐收獎一等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2001年,她主持實施的“高產優質玉米雜交種黔原三號選育及推廣應用”獲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心里一定要裝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胡建華全身心投入事業,常年駐扎在農村一線,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全力服務“三農”,用科學的力量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勞動時報全媒體記者倪殷)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