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彭凡:只為那一句承諾
寧夏日報記者 秦磊
從四川到寧夏,地圖上短短一段,地理上跨越山河。
從天府之國到塞上江南,本以為只是匆匆過客,轉眼已是滄海桑田。
41年前,一個青年為了一句承諾,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不改初心,排除萬難,推動寧夏工業闊步向前;這個青年為了那句承諾,潛心鉆研,從青絲到白發,帶領與他有著同樣抱負的一批青年,將中國鑄造業托舉到世界領先的高度。
回望來路,一腔熱血盡灑;展望前途,仍有雄心勃勃。
他叫彭凡,半生澎湃,注定不凡。
彭凡近照。
踐行承諾,矢志不渝
1963年,彭凡出生于四川宜賓一個教師家庭。1983年7月,畢業于重慶大學機械系鑄造專業。是年,輔導員問他畢業后愿不愿意去寧夏,他未加考慮,點頭應允。
來到銀川,彭凡就傻了眼:這里一面臨水,三面環沙,春天風吹沙,秋天沙追風,一年竟有三季風沙頻頻光顧,“塞上江南”多有“塞上”難見“江南”。
離家的青年電話里向母親報了平安,母親問他,條件那么艱苦,能堅持嗎?
彭凡再不敢輕易點頭,但他經過了仔細思考,依舊給出了肯定答案:能堅持,不但要堅持,還必須干出個樣子來。
這句承諾,說出口用時數秒,踐行它,卻耗了半生。
來到寧夏,進入長城鑄造廠,那是一家典型的“老國企”,全廠職工干勁十足唯獨創新不足。
缺乏創新,產品做不到市場領先,從業者就得不到同行的尊重。
1996時,時任廠長帶著鑄件出口的愿望,前往日本逐一拜訪世界機床行業企業時,卻被日本素形材協會(日本的鑄造業協會)會長當面評價:“中國的鑄件也就是做馬葫蘆蓋(下水井蓋)的水平,你們怎么能夠做出口鑄件呢?”
這句話,讓在旁的彭凡憋了一口氣:必須盡快扭轉頹勢,讓世界對中國鑄造業刮目相看。
2003年,彭凡通過股份制改革,將長城鑄造廠轉型升級為共享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企業確立了“大質量”概念:即工作質量、產品質量、國家質量,并堅持每年舉辦企業科創大會。
當時,3D打印技術在國外熱潮漸起,彭凡敏銳地發現,這或許就是那把能讓中國鑄造實現由大變強、彎道超車的“秘匙”。
可是,在當時,即使內行人也大多認為傳統鑄造嫁接3D打印是異想天開,一旦推進,就意味著進入了傳統鑄造的“無人區”,只能成功不許失敗,一旦失敗,企業積攢多年的“家底”將被敗光,還會錯失發展機遇。因此,當彭凡提出要走“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這條路時,很多人提出了反對。
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開一條路。
彭凡力排眾議,帶領平均年齡僅28歲的科研團隊一頭扎進秘密廠房,用時5年,突破了鑄造3D打印材料、工藝、軟件、關鍵零部件及集成等產業化應用的技術難題,成功實現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的國內首創。
截至目前,該項技術已取得500多項專利授權,2017年,由共享集團研發的3D打印設備對外銷售,遠銷歐洲、日本;2021年實現陶瓷3D打印設備銷售;2023年,團隊又成功研制出全球首臺超級砂型3D打印設備,效率是市場同類設備的5倍,設備遠銷日本、歐洲等地,連續4年銷量位居行業第一。
實業報國,不負韶華
隨著共享集團一步步成長為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彭凡跳出企業自身發展,將目光看向更深遠的前方。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彭凡制定了“數字化(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綠色制造,效率倍增”轉型升級方針,引領共享集團走上“技術創新型企業”和“數字化企業”之路,促使企業不斷增長本領,勇敢迎接挑戰。
他先后投入近20億元,在銀川、環渤海、長三角等地布設智能工廠。這個“智能工廠”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鑄造工藝,其產量是傳統鑄造工藝人均產量的5倍。共享集團“鑄造3D打印、機器人等創新技術+綠色智能工廠”的行業轉型路徑,為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示范。
在彭凡的帶領下,共享集團從賣鑄件到研發制造3D打印等智能裝備、提供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形成了三大產業,并做到“三個一流”——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世界一流,鑄造3D打印及其產業化應用世界領跑、黏結劑噴射3D打印世界一流,智能制造服務行業領先;下設19家子公司(海外2家),擁有員工3000人,研發人員占比15%。
只為一句承諾,執著半生不悔。
彭凡為中國鑄造業帶來的巨變讓他收獲了無數榮譽。但對他而言,成績只代表過去,他已為自己和企業定下了更大的目標:搶抓市場、提質增效、聚焦高質量發展,打造極限競爭力,助推中國由“鑄造大國”邁向“鑄造強國”。
目標錨定,唯有奮斗。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