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術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鏜工吳作國,獲得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龍江技能大獎等榮譽,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圖為吳作國。
用技術和堅守發揮自己的價值
機床裝備被稱為“工業母機”。機床裝備產業是一個國家基礎制造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自主發展的命脈。吳作國就在這樣一個行業默默耕耘了四十年,熱愛并致力于數控加工技術以及制造工藝研究,始終堅持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帶領所在大師工作室成員完成技術攻關、提出合理化建議400余項,獲得多項國家專利,成為機床裝備精密加工領域當之無愧的杰出人才。
傳承“馬恒昌小組精神”,潛心鉆研技能
作為公司第一批數控機床操作工,吳作國從進廠的那一刻起就將“馬恒昌小組精神”銘刻心底,將老前輩常說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的組魂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并用實際行動傳承“馬恒昌小組精神”。多年來,他日復一日練習揣摩銑鏜床操作技術,用心動腦研究總結,已經將自己與機臺融為一體,從一名普通機加操作工成長為經驗豐富、技術一流的機加大師,無論多么復雜的異形工件或特殊典型部件,只要到他手里都會迎刃而解。他曾70余次派往國內外用戶進行典型件的加工和操作員工技術培訓,每次出國他都得到了用戶的高度贊揚,被國外用戶稱為“中國機加大師”。
勇于創新,彰顯絕技,體現擔當
在一次國家重點項目中,吳作國作為關鍵部件加工的主要負責人和主操作手,帶領團隊攻克了60余項加工瓶頸,滿足了1000余個加工參數,產品合格率100%。
在加工某關鍵件過程中,支撐環為鍛鋁件,單件厚度為160毫米,圖紙要求多件在象限一致性外圓的情況下孔位公差一致性小于0.01毫米。為解決一致性問題,吳作國大膽嘗試,創新性地采取了特殊的定位基面,兩次裝夾,轉90度角后利用巡邊器重新找正定位,高標準地完成了加工任務。吳作國有一套精鏜孔的絕活,他憑借多年加工特殊材質的經驗,在充分摸清新機臺秉性的前提下,將機加設備與刀具充分結合,采用微調防振鏜刀保證孔的圓柱度,孔的一次加工合格率達到100%。吳作國對自己的標準就是:百分之一的失誤就是全盤失敗。憑借多年經驗,他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出色完成了國家重點項目核心部件加工任務,為國家重點項目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傳道授業,甘于奉獻,技藝代代傳
吳作國毫無保留、不遺余力地手把手傳授青工技術技能,為了幫助新入廠的青工能夠早日獨立上崗,他放棄休息,利用業余時間經常給青工們專業知識,并帶領大家到現場做示范,經過手把手地傳授技藝,年輕職工的技術水平提高得很快,并快速地成長為車間的生產主力。他說自己的技能和技藝是企業里的師傅教會的,因為有了企業這個平臺自己的技能才能發揮價值,自己有責任把學到的技能和技藝留在企業,回饋企業,更希望能把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精神傳承下去。
退休以后,公司聘他為技術專家留在企業繼續工作,作為技術專家,與30多家公司服務用戶進行溝通交流,主要負責到用戶現場為員工做編程培訓、操作培訓、典型件加工和試件加工以及解決現場技術問題等等,多年來他共組織培訓、講座200余場,培訓公司內部及服務用戶學員1000余人次,解決技術難題300余個,體現了自身價值,也讓40多年的工作經驗得到了傳承。
從當年的學徒工到廠里數控加工技術的領軍人物,再到助力“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一飛沖天,吳作國,一名樸實無華的鏜工,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共產黨員、勞動模范應有的完美品質。正是吳作國對工藝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無瑕的孜孜追求,體現了國之重器的工匠精神,體現了使命擔當與守護,為我國機床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發展貢獻著力量,用一顆“匠心”追求著專業的極致。(田德艷 韓琦)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