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威查看作物長勢情況。(資料圖)
“我們成立了陜西省第一個以各行各業勞模為主的榆林市總工會勞模金點子鄉村振興服務隊,探索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鄉村振興三部曲,幫助1.2萬多名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10月19日,陜西延安干部學院。原國網榆林供電公司工會主席、69歲的張雷威神采奕奕,正在臺上為西藏那曲第十期村主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能力素質提升班學員分享著鄉村振興工作經驗。
全國勞動模范、三秦楷模、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是他在鄉村一線24年的執著堅守。2000年以來,張雷威先后以駐村干部、掛職副縣長、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等身份開展扶貧工作,足跡遍布榆林市6個縣區、19個鄉鎮、56個村,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扶貧“老黃牛”、扶貧“點子王”。
扎根黃土地,開辟新天地
時鐘撥回到2000年,得知公司要選派人員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張雷威第一時間報名,工作經驗豐富且吃苦耐勞的他很快通過了審核。這一去,便是24年。
“當時我駐村扶貧第一站是神木芹菜溝村。”初次駐村經歷令張雷威印象深刻。剛進村時,迎接他的不是熱烈的掌聲,也不是滿懷期待的歡迎,而是村民充滿懷疑的眼神,甚至有人當面質問:“你能給我們辦什么事?”
出師不利,并沒有挫張雷威的志氣。大家的不解和質疑,反而激起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張雷威沒有多說什么,決定用實際行動給村民一個答案。他在村頭廢棄的學校里收拾出了一間房,從此安下了家。白天不是在田間地頭和老鄉拉家常,就是深入村民家中走訪,晚上回去挑燈學習種植養殖相關書籍到深夜。短短一周時間,“老張”便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此后,張雷威圍繞治沙和產業發展工作,給村里買回了棗樹、楊樹苗,組織村民栽種。即使遇到遮天蔽日的沙塵天氣也毫不退縮,挽起袖子干得灰頭土臉,一棵棵生機勃勃的小樹苗在黃土高原溝壑中扎下了根。“老張是個撲下身子干實事兒的人!”漸漸的,村民對他的印象有了改觀。
“光有干勁還不行,必須得盡快熟悉基層工作。”為此,張雷威虛心向村民學習,從養豬、養羊、養牛,到蘋果樹修剪、棗樹病蟲害防治、種植富硒玉米……他都學得津津有味。
一有時間,張雷威便去趕農村集市,了解牛羊價格、糧食行情,真正融入村民生活中,摸透村情、熟透民情,為開展扶貧工作做好充分調研準備。
“既然到這兒,就不能這不懂、那不會,一定要把自己變成內行人。”對于扶貧工作,張雷威認為最重要的是“認真”二字,這也是他駐村20多年來始終堅守的原則。
致富“金點子”,燃起新“硒”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雷威尤其重視貧困村產業發展。這個思維活躍的“點子王”,想了很多“金點子”,推動各村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形成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2017年,張雷威牽頭成立陜西省第一個“金點子”勞模扶貧幫困服務隊,后轉為鄉村振興服務隊。“服務隊集中了一批熱心社會扶貧事業的勞動模范、第一書記、農牧業專家,為群眾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幫扶。”張雷威介紹道。服務隊組建以來,足跡遍布榆林地區100多個村子,幫助鄉親們建起肉牛養殖場、白絨山羊養殖場、養雞專業社、蔬菜香菇大棚、萬畝山地有機蘋果園。同時,指導大家開發鄉村旅游、開展農產品電商等,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受益人群達5萬余人。
如何讓傳統農業發展走出新路子,是張雷威一直琢磨的問題。他經過反復考察、實驗,找到了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的“新點子”。2021年開始,他在李站村組織村民試種富硒玉米、富硒谷子、富硒蘋果各100畝,收獲后經西安權威機構檢測均已達到相關標準。這令張雷威欣喜不已:“我們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富硒小米、富硒蘋果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為進一步擴大產業發展優勢,在張雷威的組織下,2023年聯合李家站周邊7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組建成立了“支部產業聯盟”,集中連片種植富硒農作物,通過“支部聯盟+企業助力+合作社”形式,培育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農產品,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
“我們的富硒蘋果、富硒小米在大會上獲得了2024年富硒好產品的榮譽。”10月10日,在山東濟南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富硒功能大會暨2024年富硒農產品博覽會現場,張雷威自豪地說。致富“金點子”,燃起了“錢”景廣闊的新“硒”望。
退休不退志,余熱亦生輝
20余載春秋,青絲變白發,皺紋也悄悄爬上了張雷威這張黝黑的、飽經風霜的臉。幾大箱數十本工作日志,記錄了他駐村幫扶的點點滴滴。“退休不退志,余熱亦生輝。”在日記扉頁,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2017年,李站村和富順養牛合作社正值施工關鍵時期,已經退休兩年的張雷威,因超齡問題無法再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聽到他要離開的消息后,70多戶村民自發聯名寫信,并按上紅手印,向政府請愿把張雷威留下來。鄉親們說:“老張是我們的主心骨,沒有他合作社辦不下去。”
“合作社才剛起步,還有42戶貧困戶參加,現在養牛設施不完善,牛還未進場。我走了,這些貧困戶咋辦?”張雷威心里同樣放心不下。最終,經多方協調,他以米脂縣政府特聘扶貧顧問身份留了下來。
一個個鮮紅的手印,一顆顆赤誠的心。這封飽含村民期盼的聯名信,令張雷威在感動之余,更多了幾分篤定。“大家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繼續做下去,并且要做得更好。”
2021年,和富順養牛合作社累計出售小牛收入已達50多萬元,分紅25萬元,其中貧困戶保底分紅3000元,最多的能分到近8000元。分紅會上,張雷威將自己“榆林好人楷模”的1萬元獎勵金捐獻出來。“我認為這1萬元應該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合作社更需要它。”他說。
如今,脫貧攻堅戰已經打贏,張雷威也過了退休年齡,但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吹響,他奔走在田野鄉間的步伐,至今沒有停歇。
明年70歲了,打算什么時候“真正”退休?
對于記者的提問,張雷威目光滿是堅定,仿佛早就下定了決心,“只要村民有需求,我就有責任去幫助他們。”他頓了頓說,“沒有期限!”
不難看出,這份事業,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中,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陜西工人報記者 寧黛艷)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