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生
隨著AI工具如雨后春筍般噴涌而出,如今,高校論文的“AI味”也日漸濃郁,引發了老師、學校和全社會的普遍擔憂。
近日,一則“大學老師說AI作文全判0分”的熱搜顯示,老師對部分學生濫用AI持鮮明反對態度。
據央視新聞日前報道,AI工具已成為不少大學生完成報告、論文的“神器”。少數學生中出現了利用AI偽造研究數據、進行實驗圖片編輯、替代自主設計等不當或學術不端行為。
網友幾乎一邊倒地支持老師,并且喊話大學生,“不要讓AI奪去你的思考力”“自主思考與原創價值無可替代”……
大學生如果濫用AI工具并產生過度依賴,直接結果可能涉及學術不端,長遠來看,則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力、創造力、思維力。
圍繞AI工具的使用,師生之間的“斗智斗勇”也顯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深刻改變著傳統行業,也挑戰著一些既有的社會規則,教育思維和模式也要面臨考量乃至變革。對于高校來說,如果對大學生使用AI工具不加以規范,必然造成人工智能時代的學術誠信危機和育人成才效能的減損。
面對這一形勢,高校紛紛給AI工具使用立規矩,復旦大學不久前發布《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明確列出了禁止和允許使用AI工具的范圍,出現嚴重違規者,論文成績將被認定不合格,影響學生取得學位。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也在出臺或試行相關規定和辦法,對學生借助AI進行論文寫作予以規范。
圖源:新華社
如何運用AI工具,有兩點,當前已經形成社會普遍共識:第一,用AI抄襲和AI賦能是兩碼事;第二,AI不是不讓用,而是應該考慮好怎么用。
縱觀高校為AI使用所立的規范,不難發現,高校并沒有采取一味禁止的手段,而是對AI工具使用試圖劃出明確界限——既看到了AI提高學習效率的一面,鼓勵學生用AI檢索文獻、處理數據、分析問題、翻譯難句,但在論文、考試以及尤其注重原創性思考的任務中,則要求必須堅決和AI劃清界限。
立規還只是硬幣的一面。不少高校老師抱怨,生成式AI作業不像直接抄襲論文那么好識別。對此,也有團隊正在研發識別AI生成內容研發科研誠信檢測系統,“用魔法打敗魔法”,管住AI濫用。也有不少大學生呼吁高校評價體系改革,論文和作業進一步強調創新性,而非重復性,這樣AI依賴癥可能就輕一些,因為“不怎么用得上”。
龔先生反復實踐各個AI工具后發現,能夠明確向AI發出指令、高效運用AI工具完成任務并不簡單。“使喚動AI”要求人必須形成新的思維模式和邏輯體系去梳理歸納以及提出問題。相信這也是一些人感慨“我的AI不怎么好用”的原因之一。因此,學習如何面對、使用AI工具,可能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麻煩”,而是一項全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趨勢。
其實,遠不止是高校,多則熱門事件中都有技術濫用和過度依賴的影子,比如,小學生的寒假作業也充滿AI味兒,有老師用AI為學生寫評語,最近還有一位圍棋手用AI比賽被處罰……這些大多在一個關系上犯了糊涂——人工智能是人類創新的朋友,而不是造假的同伙。
圖源:新華社
種種跡象表明,生成式AI沖擊著傳統教育模式,探討其使用邊界,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也是全社會要應對的課題。
首先,需要明確人與AI之間的關系——AI應是助力者,人才是主導者。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人們應把AI看作輔助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賴它解決所有問題,被AI壓縮自己的探索與成長的空間。
其次,法律監管跟上、檢測技術升級也至關重要。相關立法以及輔助的檢測技術手段要跟上,明確AI使用的界限和范圍,對于濫用AI的行為作出處罰。
最后,要把技術倫理納入全民教育體系,在全社會形成健康的技術使用觀念。
如何用新的教育視角去面對“AI延伸”的人類個體,去更好地引導、培養、提升學生的AI技術素養、認知水平,在人工智能井噴的新時代,如何培養和成長為人格完整、思維豐盈、無法被技術代替的“人”——在這些紛至沓來的教育問題面前,未來已來,未來還遠。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