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李靖
承諾“終身免費車聯網服務”,卻在系統更新后悄然增設流量限制;明明依然是L2級輔助駕駛,卻為吸引眼球夸大智能駕駛功能;宣稱“電池終身質保”,卻在檢測時以“人為損耗”為由拒絕保修……近日,《法治日報》的一篇報道引起了不少新能源車主的共鳴,遭遇過購車、用車“套路”的消費者紛紛點贊“嘴替”。
從消費者的反應不難看出,類似的煩心事不少。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這說明,新能源汽車已經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不過,在用戶數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成長的煩惱”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來。
當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部分新能源頭部車企已經率先完成盈利模式的轉型,從“燒錢擴張”邁向“規模效應驅動盈利”,而一些尚未實現規?;摹靶聞萘Α焙投€品牌則在價格戰和資本收緊的雙重壓力下陷入生存焦慮。如何才能從這場“淘汰賽”中生存下來、發展下去,是每一家新能源車企都得面對的現實。壓力之下,一些新能源車企的營銷和售后就可能變了形、走了樣:誠信缺失、夸大宣傳、“背刺”老車主、維保有困難等,這些都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體驗。
有競爭有壓力不是壞事,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可以鞭策企業升級提質,為消費終端提供更加優質的消費品,但壓力顯然不能成為車企營銷問題的借口。“套路”短時間內或許能拉來一些客戶,但長遠看,無疑會對品牌的聲譽造成傷害。在互聯網傳播的語境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效應更可能被加速放大。孰輕孰重,車企心里應該有數。
解決新能源汽車“成長的煩惱”,還需多管齊下。
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對新能源車企有違法律法規的營銷手段重點整治盯防,拓寬消費者維權渠道,堅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推動行業協會、車企共同探討形成適合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相關規范,加強行業自律。車企要把誠信經營擺在首位,在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服務,不能把消費者當成“韭菜”。消費者在購車時也要提高警惕,仔細查看合約條款,注意識別營銷“套路”,避免自身利益受損,在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要勇于維權。
汽車消費是當下及未來拉動國內消費增長的重要一極。隨著2024年“兩新”(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出、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延續實施,新能源汽車產銷在今年一季度迎來了開門紅。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車“成長的煩惱”能夠得到妥善解決,消費者購車的后顧之憂能夠逐漸減少,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助力消費升級。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