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志凱 通訊員 張長武
在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選礦作業區這片充滿機械轟鳴與礦物碰撞聲的“戰場”中,一場由小小電振引發的變革,正悄然改變著生產節奏。
曾經的“堵”與“累”
自水廠鐵礦建材產線投產后,粗精礦開始入選處理,選礦作業區的給礦環節就變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卡,崗位人員的正常操作常常被執行器堵塞無情打斷。
“哎,這礦石又堵住了!”球磨崗位鄭明剛艱難地舉起四五米長的鋼筋棍,用力向執行器下料口捅去。礦石時而細如粉末,時而黏如膠泥,常常在執行器下礦過程中“卡殼”,堵住下料口。崗位人員只能手持鋼筋棍,一次次艱難地捅礦。
新入廠的大學生付責安也深有同感:“沒加電振之前,基本上最累最忙的就是捅礦,占精力最大的也是捅礦。”
運轉乙班作業長宮玉臣回憶2024年夏天的生產:“當時的礦偏濕,執行器整體不下礦,給所有的磁選、膠泵崗位都調到現場捅礦了,一捅就是一天,最嚴重的時候夜班的同事都過來幫忙。那時候累得肩膀酸疼,回家只想睡覺,連話都不想說。”
創新的“光”與“亮”
為盡快解決“卡脖子”問題,作業區多次征集職工意見建議,但都無果而終。
大家正一籌莫展時,作業區再次開會研究這個問題,突然,一陣手機的震動聲打斷了會議進程。
作業區主任馬永杰環顧四周,突然問道:“誰的手機響了?我們要感謝這個手機震動啊!”此言一出,大家面面相覷。
馬永杰解釋:“其實,我們生產上現在也需要這么一個‘震動’,一個能讓大家輕松起來的‘震動’。”
按照這個思路,當天晚上,利用停機時間安裝執行器的改造工作就迅速展開。
手頭沒有振動電機,點檢徐鵬組織電工將7系列一磨加球機上的電機挪來進行試驗;工藝點檢王建偉、機械點檢高富園圍著7-2執行器反復研究安裝部位;工序班班長陳大林帶著李明杰、高明將執行器側面焊接鐵板作為電振安裝基礎;電振安裝到位后,電工杜志佳、韓劍迅速完成接線通電工作。
一切準備就緒,23時,正式開始啟車運行生產。當對講機里傳來集控工的提示聲:“7-2執行器下礦慢出現堵塞問題。”馬永杰立即下達指令“啟動電振”。
鄭明剛迅速按下電鈕,電振發出“嗡嗡嗡”的聲響,原礦順暢下落,堵塞很快就消除了。
大家的歡呼聲,硬是蓋過了生產現場設備的轟鳴聲。曾經的“堵”與“累”一掃而空,創新之光照亮了一線職工的內心。
效益的“增”與“升”
從第一臺改造實驗成功開始,電振安裝工作迅速展開,到2025年2月底70臺執行器全部安裝完成。加裝電振后,崗位只需輕輕按下電鈕,即可避免執行器堵塞。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既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又提升了臺時效率。
傳統的給礦環節一直存在諸多難題,粒度偏析嚴重,給后續磨礦工藝帶來困擾;堵料率高達 28%,增加設備磨損和維修成本;人工依賴度高,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
加裝電振后有效破解了堵料問題,堵料率從 28%降至 2%,礦石通過效率提升45%,球磨臺時效率不斷刷新紀錄,噸礦能耗降低 3%。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集約化生產,年節約人力成本近200萬元。
堅持推動技術創新成為第一競爭力,讓技術創新帶動全面創新,是首鋼礦業公司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理念,一線職工將新理念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這場由手機震動引發的技術變革,不僅解決了現場的生產難題,更讓崗位工人看到了創新的力量與希望。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