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友軟件里的“桃色陷阱”,該誰來填
近日,央視《財經調查》曝光了一批語聊交友軟件的亂象。平臺公然縱容色情語聊、撮合賣淫嫖娼,甚至通過差異化規則將女性用戶物化為“資源”,誘導男性用戶充值消費。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平臺面對舉報無動于衷,而應用商店也未能及時攔截,導致此類軟件長期泛濫。
這類并不算隱蔽的灰色軟件,為什么能長期泛濫?從其運營模式,或許可見端倪。這類軟件普遍的運營模式,是把男性用戶定義成消費者,他們去和異性社交,不管文字、語音、視頻,都需要花錢。而女性用戶非但不用花錢,還可以通過提供聊天等服務掙錢。簡單說就是,男用戶花錢買到了服務,女用戶掙到了錢,都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除了部分對服務不滿而維權的用戶外,大多用戶覺得各取所需,也就縱容了此類軟件的“繁榮”。
表面看沒有“受害者”,但從社會生態的角度說,這類軟件顯然不該被縱容。暗藏“桃色陷阱”的交友軟件,實際上是把互聯網社交異化為“線上夜總會”,刺激出人性里丑惡的部分,把交友異化成一種交易。這種灰色交易,對于健康的社會價值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毒害。如果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種交易是常態,那會對社會風氣產生直接的影響。更不用說,灰色生意壯大的同時,這些違規的線上社交會進一步演化為線下違法的色情交易。
要填平交友軟件里的“桃色陷阱”,首先還是要倒逼相關平臺的責任。比如APP上線的應用商店,不能只是做簡單的流程性的審核,把鍋都甩給APP運營方和用戶。當然,考慮到這類APP表面只是提供了網友互動的渠道,確實難以事先評估其是否可能演變出涉黃交易,但應用商店可以通過抽查和暢通舉報等方式,強化后續的核查,這也是分內之事。很難想象,如果現實世界中的商場內,有店鋪存在大量非法交易,商場可以完全不用承擔責任。
其次,對于軟件的具體運營商,也要強化其法律責任。一個灰色現象是否蔓延,關鍵看其違法風險是否高于違法收益。如果提供類似色情交易服務的平臺,即便被舉報也只需下架即可了事,甚至還能用“技術中立”等借口為自己辯護,自然會有更多人鋌而走險。相反,運營方一旦被發現,不僅要退還經濟收益還要承擔法律責任,那在運營此類軟件時,他們就會三思后行。
可以說,“桃色陷阱”或涉黃服務,是伴隨社交軟件誕生而持續存在的問題。每一輪的媒體曝光和監管集中整治之后,過不了多久又會有新的平臺改頭換面、卷土重來。這暴露的最大問題是,對責任劃定還不夠清晰,對違法者的追責遠遠不到位。若不能在制度以及執法環節加強打擊,這個灰色產業鏈就很難杜絕。(守一)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