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小快靈”服務扭轉托育“供需錯配”
木須蟲
承擔“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的托育服務,事關千家萬戶,是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等也屢被提及。然而,《半月談》記者近期采訪發現,當前多地普惠托育發展遭遇尷尬:一方面,許多家長有強烈的送托需求,卻找不到合適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機構乏人問津,面臨招生難題。
普惠托育服務“冰火兩重天”,折射出托育服務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性。這種供需錯配,根源是供給難接“地氣”。時下,托育服務仍以標準化、集中化的機構模式為主,有的價格遠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動輒占去家長一半工資;有的選址偏離人口密集區,與上班族通勤路線也鮮有交集;更有甚者,盲目追求硬件達標卻忽視師資培育、安全管理等軟實力,讓家長不敢放心將孩子托付其中。
托育是實實在在的民生需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實際,需綜合考量經濟性、便利性、安全性,把服務辦在群眾身邊,構建起“小快靈”的托育服務生態。
一方面,要打破資源壁壘,以靈活方式織密服務網絡。依托幼兒園、社區閑置空間、企業園區等現有資源,設立更多“嵌入式”托育點,將服務半徑壓縮至“家門口”;探索“園區托育”“樓宇托育”等創新模式,精準對接雙職工家庭需求。另一方面,不妨以政策杠桿撬動市場活力,通過差異化補貼機制,既對入托家庭實施階梯式補助,降低經濟門檻,又對機構給予房租減免、人才培訓等支持,形成“政府補一點、市場讓一點、家庭出一點” 的成本分擔機制。
此外,還需兼顧普惠與質量的雙重目標。完善托育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職校合作、技能認證等方式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強化動態監管,建立涵蓋安全、衛生、師資等維度的評價標準,倒逼機構提升服務質量,消除家長“不敢托”的顧慮。
總之,托育服務不是簡單的學位供給,而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系統工程,需要更大程度激活基層治理智慧,摒棄“重建設輕運營”的慣性思維,以用戶思維重構服務模式,讓托育服務更接“地氣”,讓“幼有所育”更快更好照進現實。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