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蔣菡
作家博爾赫斯如此談論閱讀的美妙
“一本書不過是萬物中的一物
直至找到了它的讀者
找到那個能領悟其象征意義的人
于是便產生了那種
被稱為美的奇特的激情
這是心理學和修辭學都無法破譯的
那種美麗的神秘”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里
我們來看看
下面這些美妙的書
找到了哪些穿著工裝的讀者
《北上》
“水花在桅桿上結成冰凌,風像刀子似的往骨頭縫里鉆,纖夫們赤著腳踩在冰碴子上,一步一滑……”徐則臣在《北上》一書中描繪的1901年寒冬的漕運場景,與我們公司多年來野外科研試驗、售后保障的場景重合。
書中鋪展的運河航行圖景,恰似一部流動的奮斗史詩。小說以雙重視角描寫,歷史與現實兩條線索平行又交叉。當意大利工程師小波羅帶著測量儀器溯流而上時,他面對的不僅是暗流險灘,更是文明碰撞中永不停息的突圍。這種劈波斬浪的勇氣,恰與我們公司65年征途中的破局精神形成跨越時空的共振。
我們的科研團隊、售后服務團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駐扎過戈壁、奔赴過朱日和,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調試產品,正如這本書中所寫的:“每個測量數據都是用體溫焐熱的”。在新時代的航程中,我們年輕一代當繼續以“逆流而上”的勇氣破浪前行,續寫傳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江蘇北方湖光光電有限公司生產一線職工 洪靖曈)
《中國切片,1900》
我最近在讀《中國切片,1900》,雷頤筆下的1900年圖景,常讓我聯想到現代工業文明的齒輪,它們之間形成了奇妙的互文。當年鐵路是列強攫取利益的工具,如今卻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
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各種型號的螺絲、扳手打交道。每顆螺絲都有它的扭矩標準,就像歷史進程中的每個事件都有必然的因果。用扳手一下一下地擰著內扣螺絲,仿佛歷史的年輪正在無聲地扭曲、咬合。
持續的閱讀,對我來說就像是手中握著奮力撕開平庸包裹的武器。(口述/中國鐵路太原局太原機務段檢修工 王少天 整理/雷鵬)
《百年孤獨》
我在讀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書中的烏爾蘇拉·伊瓜蘭在失明與衰老中意識到家族命運不斷重復時,沒有陷入虛無,而是更專注地經營當下。這簡直是“內卷時代”的一劑解藥。
每當我面對工作感到疲憊時,就會想象烏爾蘇拉穿越到現代職場的樣子——她大概會像整治混亂的廚房那樣整頓流程,用制作糖果般的耐心對待枯燥的報表。每一個職場人都需要學習烏爾蘇拉式的“扎根精神”,干好當下的工作。
書中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在注定孤獨的旅程中,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創造奇跡,而是在日常瑣碎中保持尊嚴與溫度。每天無論多忙多累,都可以微笑著面對。(口述/河南油田水電廠電力調度中心員工 張琦 整理/李如飛)
《阿勒泰的角落》
最近我在讀《阿勒泰的角落》,作者李娟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在阿勒泰的生活情景,她寫阿勒泰深山牧場的旖旎風光,寫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寫自己與家人在牧場收廢品、做裁縫、賣雜貨的細碎日常。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沉浸在了文字里,城市的喧囂消失不見,世界成了遼闊的牧場,內心的焦慮與迷茫全被撫平了。正如她書中寫的那樣:“世界就在手邊,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這里,我不知道還能有什么遺憾。”(口述/中國鐵路上海局上海機輛段車輛鉗工 龔煒晨 整理/徐曉帆)
《我與地壇》
暮春,綠蘿葉尖懸著將墜未墜的水珠。攤開的《我與地壇》,紙頁間浮動的鉛字突然有了溫度,恍惚看見輪椅壓過松針的轍痕里,疊印著母親追趕時落下的布鞋腳印。
史鐵生在書中寫道:“我在這園子里坐著,我聽見母親在喊我……”就像兒時,母親總是站在門口喊著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飯,玩性大發的我總是回復“我再玩會兒,還不想吃……”而如今,母親總是在電話那頭以各種理由用期盼的語氣喊著我的學名問著我“家里的小豌豆熟了(家里的桃子熟了、家里楊梅熟了,給你泡了酒),你和雅麗(我妻子)什么時候有時間回家吃飯啊……”
每次回家,母親都像招待遠方親戚那樣做一桌子我愛吃的飯菜,再給我打一杯酒,說,會喝么多喝點。離家時,她又大包小包地往車上塞,說反正有車也不需要你提著……
讀著《我與地壇》中感同身受的文字,我明白了生命中最珍貴的,不是遠方的風景,而是近在咫尺的溫暖。而讀書的意義大概也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中國能建葛洲壩鐘祥水泥公司 張冬至)
《苦難輝煌》
我在讀的是金一南的《苦難輝煌》。當我看到書中紅軍戰士為了革命理想前赴后繼時,就想起我們這代技術人員肩負的環保使命。常年與鍋爐、煙塵和環保指標打交道的我深知,確保每一立方米的煙氣達標排放就是我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踐行。
年初,在電袋除塵器濾袋優化方案,我們團隊遇到了濾袋壽命短的瓶頸。近百次實驗的失敗沒有擊垮我們,而是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苦難鑄就輝煌”的信念。我帶領團隊連續72小時駐守現場調試除塵設備,最終有效提升除塵效率至99.9%,讓每度電達到“清潔可靠”的環保目標——這是屬于我們的輝煌。(口述/中油電能熱電一公司除塵工程師 崔哲銘 整理/韓國富)
《第七天》
當《第七天》這個書名躍入眼前時,我不禁好奇這本書所寫的第七天會發生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地展開書頁。想起余華老師在《活著》這本書里將苦難埋進讓人流淚的溫柔,讓我對他筆下的世界始終懷有敬畏和探尋欲。
人人平等的地方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個最殘酷的詛咒卻在余華寫的《第七天》這本書里成為了最溫情的烏托邦。這本書以亡靈楊飛的第一視角,魔幻地寫出了他死后7天里魂魄的所見所聞,楊金彪為養子終身未娶的父愛、鼠妹男友賣腎買墓的悲情執著……這些溫暖碎片在冰冷現實中愈發灼目。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書中的這段描寫令我久久難以忘懷,余華老師用近乎抒情的筆觸描繪亡靈歸宿,也將死亡焦慮轉化為生命禮贊。(口述/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 青島客運段 張欣桐 整理/翟祚珩 )
《不被大風吹倒》
選擇閱讀《不被大風吹倒》,是因為書封的畫風很……詼諧幽默。第一眼,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莫言老師的書。但細想又覺得合理,畢竟莫言可是在B站上能和年輕人情緒狠狠共振的人呀,亦有“搞笑大師”之稱。
書中包含了40篇脫口式的散文,不同于高高在上的說教,莫言如同老友“嘮嗑”般,圍繞自己的故事,分享了他至暗時刻的感悟,鼓勵我們在遇到人生的“大風”時,不要灰心,不要沮喪,更不要放棄——“我覺得我們站住了沒有被刮倒,就已經是勝利了,剩下一棵草也是勝利”。
書中有一處描寫令我印象深刻。老農的獨輪車在風中散了架,但他拼命護住懷里的種子,種子在雨后成功發了芽。莫言說:“風過留痕,最好的紀念不是躲過風,而是帶著風的力量繼續走。”
與其說《不被大風吹倒》是一本溫暖治愈的書籍,不如說它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讓生命擁有更多韌性、力量的指南——人生的意義,有時就藏在看似停滯的堅守中,只要生機不滅,終有抬頭的日子。(中國鐵路南寧局南寧南機務運用段 邱莉)
《大奉打更人》
我是綜合辦公室的普通一員,日常工作就像一場永不停歇的“多線程戰斗”——文件整理、會議籌備、協調溝通輪番上陣。原本以為讀《大奉打更人》只是忙里偷閑的消遣,沒想到這部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說,竟成了我解鎖高效工作的“隱藏副本”。
書中主角以智慧破局、用策略闖關的故事,意外啟發了我的工作思路。我嘗試將復雜任務拆解成“支線任務”,就像小說里主角破解謎題般,把年度總結拆分成“每日撰寫模塊”,用“逐個擊破”的方式降低壓力;借鑒書中角色修煉專注力的橋段,讓自己在繁雜事務中也能快速進入“心流狀態”。這些看似“跨界”的嘗試,竟讓我的工作效率肉眼可見地提升。
如今,同事們總笑稱我是“現實版打更人”,既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還能抽空分享小說里的趣味方法論。這場從小說到職場的奇妙聯動,不僅讓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更讓我明白:只要善于思考,生活處處藏著值得借鑒的智慧。(口述/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綜合辦公室 桂寧剛 整理/崔策)
擁抱變化 接受自我
《悉達多》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被人種草了,買了一直擱在床頭,直到最近,才有時間真正去讀它。還沒讀之前,我就被書中對生命本質的哲思吸引。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貴族青年悉達多追求精神覺醒的一生,他對自我、對世界的探索,深深吸引著渴望突破認知局限的我。
閱讀過程中,悉達多的每一次抉擇都牽動著我的心。他的經歷讓我明白,人生是一場不斷探索與自我覺醒的旅程。讀這本書,我好似跟著悉達多一起去游歷,一起在塵世中苦行,又一起感受世間的美好。
書中“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讓我意識到,生活中我們常常因執著于得失、對錯,陷入焦慮與痛苦。當學會以平和之心看待周遭,愛生活的每一面,才能真正與世界和解,獲得內心的安寧。人生充滿了變數,我們應在不斷探索中接納自我、擁抱變化。
深夜合上書時,窗外的雨聲滴噠,更覺這本書字字珠璣,它也提醒著我:生活的答案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日日泅渡的時光里。(重慶彭水水電公司 向玉婷)
工人日報客戶端班組天地第408期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