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李靖
距2025年高考已不足一月。在考生們忙碌備考的同時,一些個人和商家開始打起“發高考財”的歪主意。據《北京晚報》報道,近期,在直播平臺等渠道,有機構和個人向考生推銷號稱能押中高考題的預測卷;有的以AI預測高考題為噱頭,吸引學生和家長購買預測卷;還有的做起了“二道販子”的生意,倒賣在網上搜集來的各種預測卷。
“押題”不是什么新鮮事,年年高考,年年都有一些機構和個人煞有介事地宣稱有“絕密神技”,能押中考題。不過,那些聽而信之的考生和家長,考完試后就會發現,自己不過是掉入了商家的話術陷阱——本以為在考場上能“原題再現”,實際上只要考查了同一個知識點就算“押中”,怎么說全憑商家一張嘴。
高考“押題”之所以有市場,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考生和家長的心理需求。其種種話術和手段,都是為了拉客賺錢,而且在“布局”之前,商家往往已經想好了后續的應對之策——可以狡辯“打太極”,也可以“一錘子買賣”之后直接“玩消失”。而考生和家長常常只能“吃啞巴虧”——這種本就游走于灰色地帶的行為,就算想維權,恐怕也不是那么理直氣壯。
除了“押題”,還有其他一些涉嫌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需要高度警惕。比如,有考前兜售“高考試題答案”的;有謊稱有“特殊渠道”可以提前付費查詢高考成績的;有自稱手握“內部指標”“機動指標”,可以保送考生到重點院校、讓未達本科線的考生進入本科院校的;有冒充高校招生辦人員,向考生寄送偽造的錄取通知書或者發送相關的錄取短信,讓考生將學費打入指定的銀行賬號以騙取錢財的,等等。面對這些圈套誘惑,每年都會有人上當受騙。
每逢大考,一些無良商家和不法分子都會盯上考生和家長,搞一些精準“營銷”。一方面,考生和家長要頭腦清醒,避免被營銷話術洗腦、被詐騙謊言蠱惑。應該認識到,“天上不會掉餡餅”,任何押題都敵不過踏踏實實備考。與其相信一些“商家”,不如多向老師請教。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及時打擊、清理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考生和家長的個人信息與財產安全;要加大對高考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真正讓考生和家長了解高考從命題到考試、閱卷再到招錄的全流程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高考工作的嚴肅和秩序,從而對所謂“押題”放棄幻想。此外,相關網絡平臺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大對涉高考不良信息的排查力度,在全社會營造文明、健康、有序的考試氛圍。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技術如何發展,我們都應該相信,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途。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