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李靖
據近日澎湃新聞網報道,上海有一些市民在夜晚不顧禁令,進入一條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進入的隧道,只為追求出片“氛圍感”,拍出所謂的“王家衛風”照片。而在社交平臺搜索“電影感隧道拍照”“復古港風”等,均有不少“指路教程”。
機動車通行的隧道行人能不能進?根據《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規定,長度大于1000m、行駛機動車的隧道,嚴禁在同一孔內設置非機動車道或人行道;長度小于等于1000m的隧道當需要設置非機動車道或人行道時,必須設安全隔離設施。此外,如果交管部門明確懸掛了禁止行人進入的交通標志牌,那么行人也不能進入。
報道中,行人違反禁令,進入僅供機動車通行的隧道拍照“打卡”,不僅是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更是對隧道內其他交通參與者生命及安全的漠視。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上述新聞中相關人員在隧道內拍照所坐的路邊道并非供行人行走的輔路,而是發生緊急情況時司乘人員的避險逃生通道。其次應該了解的是,隧道內本身能見度較差,行人在車道邊甚至踏入車道內活動,極易引發交通事故,同時隧道內逃逸空間小,擴散條件差,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無論是人員救援還是消防滅火,難度都非常大。這也意味著,進隧道拍照的行為其實非常危險,嚴重威脅公共安全。
從報道看,進入隧道拍照的人并非不知道隧道禁止行人進入,而是抱著僥幸心理鋌而走險。讓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類似的任性打卡拍照行為并非孤例,此前媒體便報道過有人在山區狹窄公路上違停離車拍照造成交通擁堵,有人在連綿起伏的國道(公路)中間拍照引發交通事故。社交平臺上,一些人以“出片”“好玩”“必看”等為誘導,吸引諸多人效仿,隱患重重。
對于擅闖隧道拍照的行為,有關部門要繼續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力度,加強隧道交通安全監控和日常巡查,對那些為流量任性停車擺拍、飆車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要秉持零容忍態度,及時處理處罰,切實維護和保障交通參與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與此同時,網絡社交平臺要切實擔負起內容審核責任,不能僅在相關內容上標個“安全第一,請勿在危險地點拍照”就敷衍過去。應該意識到,以違法為前提帶來的流量和人氣,本質上是一種“毒流量”,這種“毒流量”對平臺自身來說也是一種形象毀損。
毫無疑問,生活中的風景很多,但不是所有風景都能被“到此一游”式拍照打卡記錄下來,任何時候,欣賞風景的重要前提之一都是不擾亂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任何時候,個人的訴求都不應凌駕于法律和規定之上。無論是公共安全,還是城市秩序,都需要人們的共同守護。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