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事無捷徑,實干方能得民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指出,“涉及老百姓的事情關鍵在實,各項政策舉措要實實在在、富有實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要求政策設計和執行要充分踐行“實”,從理念到執行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具體生活的土壤,確保政策舉措取得實效。
“實”是人民立場的鮮明體現。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寶貴經驗。“實”所蘊含的治理本質,要求政策制定和執行都將老百姓的真實需求視為政策生命之源,把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政策的度量衡。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是具體、現實的,從衣食住行到柴米油鹽的一件件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大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才能制定出符合群眾利益的政策舉措。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鮮明體現了“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他曾扛著自行車蹚過滹沱河,走村串戶訪民情,推動河北正定摘下“高產窮縣”帽子;曾走遍閩東9縣察實情,在親歷傾聽中感知百姓疾苦,提出“弱鳥先飛”理念;曾用118天時間跑遍浙江11個地市,一個村一個村地仔細考察,方有“千萬工程”的重大決策;等等。為民辦事,要熟稔于心、落實于行,才是干事創業最大的“實”。
“實”的核心特征是政策舉措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均衡性和可及性是民生治理的“兩面”,一面是資源與機會的公平分配,一面是民眾獲得感的有效提升,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致廣大而盡精微。均衡性要求政策資源在不同區域、群體、行業之間合理分配,特別是要防止“城市中心主義”和“區域優先論”。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是老百姓最關心的領域、生活中最關鍵的環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和公共服務資源的動態優化配置,不斷縮小區域、城鄉、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差距,切實防止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和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享受不均”。可及性聚焦政策資源能否真正、便捷、有效地抵達目標群體并被實際利用和享受。可及性是政策落地的橋梁,既包括空間方面可及,學校、衛生站、便民服務中心等基本服務設施布局覆蓋合理、物理距離便利可達,也包括經濟成本、政策信息、執行程序、社會文化等內容方面可及。打造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普惠數字基礎設施,最大限度精簡服務流程,建立反饋與動態調整機制,持續優化老百姓對政策服務的體驗感受。
“實”既是做好民生工作的方法,也是優良作風的體現。“實”的方法,要求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少數地方的民生工程淪為“面子工程”,惠民政策“水土不服”,政策紅利被“中梗阻”“最后一公里”截留,真實民意被“數字政績”取代等現象,究其根源,都是偏離了“實”的準則和方法。“實”的作風,要求堅決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從思想和制度層面雙向發力。一方面,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從會議室走向村頭巷尾,扎進“泥土芬芳”,自覺將“實”的作風融入血脈、踐于行動;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增加民生改善、社會治理等指標的權重,建立以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
“征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涉及老百姓的事情關鍵在實,只有聚焦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將“實”字貫穿民生工作全過程,深入研究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民生政策舉措,并以實干精神將政策落到實處,才能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政策帶來的便利與福祉。(何海根)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