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綱領,在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早在1985年,時任廈門市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牽頭繪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下簡稱《發展戰略》),這一富有遠見卓識的擘畫是全國經濟特區中最早編制的一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也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它凝結著習近平同志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深謀遠慮、科學規劃的膽略和智慧,為廈門后來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雖然這項規劃編制工作已過去40個年頭,但是其中蘊含的科學理念和思維方法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為當前科學謀劃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提供了實踐范本。
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貫穿規劃編制實施全過程?!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兊膴^斗目標”,規劃的根本導向必須回應民生需求。改革開放之初,廈門城市規模小、經濟基礎差、市容市貌舊,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沿海發達城市存在差距,《發展戰略》明確提出要“使廈門成為經濟繁榮,科技先進,環境優美,城市功能較為齊全,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的海港城市”。為了將發展成果切實轉化為民生福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發展戰略》不僅明確了全部職工年人均工資收入、縣郊農民人均年收入等民生發展指標,還特別強調要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和醫療保障等社會建設內容。在《發展戰略》編制過程中,積極推動社會參與機制,堅持“開門問策”,廣泛征求市民意見建議,“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確保真正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提高戰略規劃的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堅持把前瞻性作為規劃支點,科學謀劃長遠發展目標。規劃要超前布局、搶占發展先機,唯有下好先手棋,方能打好主動仗?!栋l展戰略》以15年為周期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的戰略設計,前瞻性地提出建設“海港城市”的戰略規劃目標,并專章謀劃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生態位”概念,明確在發展特區經濟的同時一定要防止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將“環境優美”“城市功能較為齊全”等愿景與“經濟繁榮”“科技先進”并列,彰顯經濟、社會、生態、民生協同發展的內在邏輯。著眼于世界經濟發展大勢,《發展戰略》還在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中率先提出建設自由港“三步走”戰略構想,并“在適當的時候逐步開展離岸金融業務”。這些在當時極具前瞻性的規劃內容,至今仍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堅持把系統性作為方法基石,構建系統完備的發展格局。系統觀念要求在規劃工作中要做到全局性謀劃、協同性推進、動態性調整?!栋l展戰略》創造性打破部門分割、領域壁壘,以系統思維統籌全局,其主要由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總體設想和21個戰略專題研究構成,涵蓋了經濟體制、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從綜合到專題再到重點的三級立體規劃體系?!栋l展戰略》中蘊蓄著整體施策的方法論,在產業規劃層面,既強調工業主導地位,又全面統籌旅游、金融、房地產等產業協同發展;在空間布局層面,提出以廈門本島和鼓浪嶼為中心,以集美、杏林、海滄為襯托的“眾星拱月”型城鎮結構,打破了“單中心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局限,為廈門從“海島小城”躍升為高素質、高顏值、高質量的現代化都市提供了整體施策的推進方法,生動詮釋了系統性規劃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推動規劃成果轉化為發展實效。編制規劃要接地氣,讓基層能明白、可執行。務實性的規劃要以民生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可操作性為基本要求、以歷史耐心為實施準則?!栋l展戰略》之所以具有不落幕的引領力,在于其深刻扎根于廈門實際,直面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矛盾和現實瓶頸,提出了清晰、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為了更好地編制《發展戰略》,習近平同志發揚調查研究精神,親自帶隊到北京請教專家學者,組織課題組赴新加坡考察自由港建設,同時在廈門開展深入調研,確保規劃符合廈門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這種先謀后定、規劃先行的務實作風,能夠有效避免盲目決策和短期行為,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廈門實踐深刻印證了務實性規劃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
堅持歷史耐心的戰略基石,確?!耙粡埶{圖繪到底”的發展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評價”。習近平同志牽頭制定的《發展戰略》,正是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將規劃的前瞻性與實踐的連續性有機統一,為廈門特區發展錨定了科學航向。這一戰略規劃不僅擘畫了“海港城市”的宏偉愿景,更以“一茬接著一茬干”的鮮明宣示,將長遠藍圖轉化為跨越任期、接續奮斗的實踐邏輯。《發展戰略》的生命力,正體現為其超越短期政績的時空性中,其不僅設定了15年分階段目標,而且通過制度性安排確保符合人民愿望的藍圖不因人事更迭或者政府換屆而戛然而止,將規劃的科學性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廈門實踐生動詮釋了如何通過制度性安排超越任期周期,使符合人民長遠利益的戰略規劃成為驅動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加強戰略思維,從全局和長遠角度思考問題,謀劃實施了一系列事關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著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復雜局面,這就要求我們以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以民心為錨,筑牢價值根基。人民性是新時代規劃工作的價值基點。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人民性始終是我國發展規劃最根本的政治屬性?!栋l展戰略》用實踐詮釋了“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治理哲學。當前制定“十五五”規劃,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建立一套科學的民生需求與政策供給的動態響應機制,將就業、教育、醫療等群眾“急難愁盼”轉化為規劃的“國之大者”,發揚“問計于民”的傳統,讓發展規劃真正成為凝聚億萬人智慧的共同綱領。當規劃文本的每一個數據指標都對應著百姓的獲得感,當每一項重大工程都承載著群眾的幸福感,這樣的規劃才能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這正是“十四五”轉向“十五五”進程中,最需要堅守的戰略定力。
以遠見為燈,洞察時代大勢。戰略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其前瞻性與引領性?!栋l展戰略》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初期為廈門發展指明方向,創造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協同共進的廈門經驗,關鍵在于其以超前的戰略眼光把握了經濟全球化浪潮與特區建設的時代機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十五五”規劃編制要發揚“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智慧,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領域提前布局,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把握先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塑造優勢?!栋l展戰略》的實踐表明,唯有以遠見為燈,才能在復雜變局中保持戰略定力,在風險挑戰中把握發展主動。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也是面向未來必須堅守的戰略思維。
以全局為網,善用系統方法。系統思維是新時代規劃工作的方法論基石,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發展戰略》的實踐表明,優秀的戰略規劃必須具備“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系統視野,強化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協同聯動。規劃應當構建多維協同的政策網絡體,建立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等多層級的立體政策框架,在重大項目布局時同步測算就業帶動效應,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統籌評估環境承載力。下好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規劃要建立更緊密的區域協作機制,強化區域協同發展格局,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鏈互補共建等方式,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將人民群眾的發展訴求編織成有機統一的政策網絡。
以實效為尺,砥礪務實品格。務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也是規劃工作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提出的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以創造性工作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堅持真抓實干、狠抓落實,一切工作都要往實里做、做出實效”?!栋l展戰略》之所以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的典范,關鍵在于其秉持“不采華名,不興偽事”的務實精神,將戰略構想轉化為可量化、可考核、可追溯的具體指標。這種“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實踐品格,確保了規劃既能仰望星空又可腳踏實地。戰略定力必須建立在務實求真的實踐品格之上。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重點領域設置清晰的階段性目標,建立常態化督導機制,讓規劃從紙上藍圖變為地上通途。唯有以實效為衡量標尺,才能使規劃真正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行動綱領。
以恒心為舟,涵養歷史耐心。戰略定力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鮮明品格,也是發展規劃行穩致遠的核心支撐。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廈門經驗深刻啟示我們,戰略智慧不僅在于科學謀劃,更在于持之以恒地接續奮斗。它昭示,發展的深度源自堅守的力度。當前編制“十五五”規劃,尤需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戰略領域設置較長階段的梯度目標,接續奮斗,使國家發展規劃真正成為跨越時空的奮斗坐標。從特區試驗到全國實踐,從20世紀到新時代,發展戰略的實踐邏輯始終如一。當每一個五年規劃都成為歷史接力賽中的堅實一棒,這樣的發展方能抵達現代化的彼岸。這正是面向2035年遠景目標進程中,最需要傳承的歷史智慧。
《發展戰略》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之作蘊含的戰略智慧與經驗啟示,在歷史長河中愈發閃耀光芒。站在“十四五”向“十五五”過渡的關鍵節點,回望廈門樣本,我們愈加明晰,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必須在尊重人民主體性、強化系統協同性、提升發展前瞻性、突出政策實效性、保持戰略穩定性的辯證統一中鋪展。唯有如此,方能將頂層設計的科學性轉化為惠及億萬人民的生動實踐,將階段性部署的精準性融入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使每一個五年規劃都成為經得起歷史與人民檢驗的戰略坐標,最終匯聚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阻擋的磅礴力量。
(作者:金敏,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委黨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