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報記者 劉洋
6月10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內,一只名為《十里荷香》的琉璃內畫瓶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瓶身整體大氣、莊重,墨色的荷葉內畫與千錘百煉燒制而成的琉璃瓶自然紋路相映成趣,在璀璨燈光的照耀下,厚重的琉璃瓶身展現出層層疊疊的立體效果,墨色的荷葉舒展,仿佛有了生命,隨風搖曳。
這件精美作品的創作者,正是來自淄博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廣慶。6月11日,在位于淄川區的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記者見到了年屆八旬卻精神矍鑠的張廣慶。當談及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感受時,他輕輕擺手,目光澄澈:“比起我的作品能被大家看見,我更期待在展廳里看到更多年輕人帶來的新氣象。”
回溯六十余載的藝術創作之路,張廣慶15歲時便初露鋒芒,其創作的國畫《祖國之春》驚艷業內前輩,被譽為“蒼頭特起”的新秀。憑借天賦與熱愛,他很快進入博山美術琉璃廠,并拜入山東內畫派傳人薛京萬門下。從此,一支特制彎頭細筆,一方盈寸壺壁,成為他對話世界的語言。他深諳“沒有感情,藝術形同僵尸”,于是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在他的內畫瓶中,既有酣暢淋漓的潑墨畫,也有空靈抽象的寫意畫,更有繁復精致的人物畫。從《水滸一百單八將》的磅礴氣勢,到《女媧補天》的瑰麗想象,千余件作品在方寸之間構筑起恢弘壯闊、工細雋永的藝術世界。多年來,他的作品遠渡重洋,被各國政要和頂級藝術機構珍藏。
對于個人成就,張廣慶始終低調。但談及內畫藝術的未來,他話語一轉,指向更遼闊的天地:“作品能進國博,是榮幸。但內畫對視力、體力和專注力要求極高,我這個年紀,已難創作出滿意之作。內畫的舞臺應屬于年輕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年輕人的好作品被看見。”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1992年,他打破“父傳子、師傳徒”的千年舊規,創辦中國第一所內畫藝術研究院。“老路子太窄,容不下滿園春色。”他說,“得讓年輕人站在理論基石上,融匯中西,內畫外畫兼修。”他甘為人梯,默默托舉。1995年,他攜學生作品亮相德國“春之夢”藝術展,一舉斬獲多個獎項。那一刻,他對“雛鳳清于老鳳聲”的欣慰與喜悅,遠勝過自己任何一次海外個展的榮耀。
從少年成名到工藝美術大師,從省人大代表到執掌畫院,再到如今年屆八旬,張廣慶臉上漾開的是經歷歲月淘洗后的澄澈笑容。他的人生哲學,如他筆下的線條,清晰而從容:“工作的時候,就努力把工作做到極致,像匠人對待手中的琉璃,心無旁騖;退休了,就要享受退休的生活,像荷花開罷懂得靜美。要把更多的機會和舞臺留給年輕人,相信他們的能力,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暮色中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十里荷香》在燈光下流轉著溫潤的光。這光,映照著張廣慶多年如一日的堅守,更照亮了內畫藝術傳承創新的通途。正如他所說,真正的匠心傳承,不是復刻前輩的輝煌,而是讓每一代人都能在方寸之間,寫下屬于自己的時代詩行。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