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張雪
據6月10日《工人日報》報道,近日,山東濟南探索實施“先用后付”合作新模式,由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與濟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簽訂區域定向專利許可試點協議,一批中小微企業實現了“零門檻”使用高校院所的高價值專利成果。此前,山東菏澤已試點“先用后付”模式,企業可在一年內免費使用高校院所專利,試用期結束后根據實際效果決定是否付費購買。
提到“先用后付”,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的信貸支付方式,即消費者可以先享受商品或服務,在一定期限內再支付價款。上述新聞中濟南等地探索的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專利“先用后付”模式與其相似——前期“零門檻費”,后期“分期支付”“里程碑支付”“提成支付”等“先使用后付費”的靈活支付方式,是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賦能企業創新和發展的有益嘗試。
眾所周知,諸多專利技術都誕生于高校院所,但這些專利技術一直面臨轉化難的問題。一方面是投入生產、走向市場的渠道受限;另一方面是高校專利成果的價值評估往往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缺少走向市場后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評估,這讓不少企業投資“望而卻步”。“先用后付”模式由政府牽線,不僅為高校專利成果精準對接區域重點產業打通了渠道,還提供了一個驗證專利實用價值和市場潛力的“窗口期”。專利突破實驗室報告和專家鑒定,直接接受市場檢驗,不僅有利于促進高校院所的技術研發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而且有利于激發科研人員持續創新創造的信心和動力。
對于一些資金有限、抗風險能力低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而言,“先用后付”模式降低了其使用專利的成本和風險,也增強了其試用先進科技成果的意愿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而且,在“先用后付”模式下,企業只需要為有確定經濟效益的專利付費,未達到預期效果的可以“無理由退貨”,這將促進交易的公平性和成功率,實現科研成果落地與助力產業發展的雙贏。
“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近年來,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先用后付”模式已在全國多個省市試點開展,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南等諸多省市均已有合作案例落地,效果良好。實踐證明,“先用后付”模式能夠有效破除高校專利轉化“最初一公里”的障礙,在疏通產學研合作中“不愿轉、不敢轉”的堵點,推動更多專利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專利成果轉化是鏈接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生產力水平、激發經濟新動能的關鍵一步。“先用后付”模式的出現和探索,就像一把新“鑰匙”,讓專利成果轉化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和各地實踐的深入探索,這一模式有望從“地方試點”走向“全國開花”,成為激活創新源頭活水、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進而促進“創新之花”結出更多“產業之果”。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