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魏然
6月10日,青島科技大學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汪傳生教授如往常一樣,走進1號樓實驗室,與團隊開展了高端子午線輪胎產業技術研究的討論。
“建設橡膠工業強國是中國幾代橡膠人的夢想,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作為從業40余年的“橡膠老兵”,汪傳生從未停止科技創新的腳步。從破解橡膠混煉“卡脖子”技術到開創廢舊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新路徑,從實驗室的理論突破到工業化裝備的全球輸出,汪傳生用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十余項國際領先技術,為我國橡膠工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型提供了核心動能。
1982年,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的汪傳生,面對我國橡膠機械行業技術落后,高端設備依賴進口的現狀,一頭扎進橡膠密煉機的研發。他帶領團隊歷經多年艱苦探索,研發出同步轉子成套混煉裝備和工藝技術,成功將橡膠生產混煉環節的生產效率提高15%至20%、單位能耗降低10%至15%,膠料穩定性和均勻性也得到顯著提升。這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是我國橡膠機械領域獲得的最高科技獎項。
為解決橡膠制品“黑色污染”這一全球性環境難題,汪傳生率領研發團隊攻克了膠黏狀固體物料混合、分散、傳熱、動態密封等關鍵技術瓶頸,研發出廢橡膠、廢塑料低溫連續化高效裂解清潔工藝技術和裝備。目前該裝備已成功出口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開創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成套環保技術裝備銷往歐盟的先例。憑借這一成果,汪傳生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汪傳生始終認為,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只有放到產業中才能得到檢驗。“運用我們研發的這項技術生產的產品,與普通制品相比,耐磨性提高15%以上,抗撕裂性提高12%以上。”2023年,青島科技大學與山東山科產研人才價值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就短纖維定向取向增強橡膠復合材料擠出成型技術項目成功簽約,汪傳生團隊的18項相關專利轉化價值達940萬元。
輪胎扎了釘子不光不會迅速漏氣,輪胎還會自動封堵破口,避免或延緩漏氣,這樣神奇的技術正逐漸成為現實。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迅速發展,汪傳生把研發目光投向“自修復”輪胎,帶領團隊研發出橡膠材料自密封技術。目前已在實驗室取得良好試驗成果,并完成路試,相關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要求,正穩步推進產業化。“具備‘自修復’功能的輪胎有望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來革命性突破。”汪傳生自豪地說。
在專注科研的同時,汪傳生從未離開過教學一線,四十余載先后培養了23名博士、120名碩士,指導博士后13名,這些學生已成為我國橡塑行業各領域的中堅力量。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