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記者 張濤
6月13日中午,在等待徐州隊球員從山東魯能足球訓練基地返回主場訓練時,記者與徐州市體育局競體處負責人王磊聊了聊。在此期間,老王的手機響個不停,或是致電求票,或溝通協調球隊次日集訓保障事宜。
明年就要退休的老王,在競體處干了一輩子,他見證了徐州青少年足球發展的輝煌時刻,也經歷過青訓球員不斷流失的“低谷期”。“足球之于徐州,是一項有根的運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在省內青少年足球比賽中,沒出過前三名。”老王說,奧體一場球,不少家長帶孩子去現場,能夠增強孩子們對家鄉的榮譽感,促進全市足球青訓的發展。
下午3點,球員們在綠茵場上的身影,隨著主教練的哨聲忙碌起來,隊長杜明洋正和隊員進行攻防演練。“杜隊”說,13年職業生涯里,他球衣上印的是北京,是梅州,是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名,從未想過還能代表家鄉踢球。
“杜隊”的根始終扎在這座城市,從民富園小學到徐師附小,每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后,每一滴落在操場上的汗水,每一聲體育老師嚴厲的指導,都見證著“杜隊”的成長。離開家鄉在追求職業夢想中一路“顛沛流離”,直到穿上印有“徐州”二字的“戰袍”,才真正讓他有了歸屬感。
這次“蘇超”聯賽,“杜隊”司職后腰,樹起了球隊后衛線前最堅實的屏障。“不少隊友壓根沒見過這種‘大場面’,面對兩萬多主場球迷的吶喊,上場后難免會‘發蒙’。”“杜隊”說,他會用堅定的眼神和準確的指令安撫隊友,讓未曾有過職業賽場經歷的“小兄弟”們冷靜應對。
3輪下來,徐州隊球員在場上面臨困難時表現出的拼搏精神讓人動容,次輪與宿遷的比賽,隊醫和擔架多次上場,后衛連發更是拼到跟腱斷裂……一場業余城市足球聯賽,為啥要這么拼?“杜隊”一語道破:“穿上印有‘徐州’字樣的隊服,為家鄉父老而戰,為城市榮譽拼搏,這份責任和歸屬感是全隊的動力源泉。”
其實,徐州足球的根,一直都在。每天,當金色的余暉灑在湖北路體育場的綠茵場上,徐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教練員周斌總會吹響哨子,十幾個來自各小學的踢球“拔尖兒”孩子,立刻抱著足球向他跑來。短傳、長傳、射門,周斌耐心糾正孩子們每一個技術動作。
這個活兒,周斌一干就是30年。落日把球門網的影子拉成琴弦,孩子們癱坐在發燙的塑膠顆粒上,周斌才拿起水杯,灌下一大口,“只要還跑得動,就會一直帶下去,看著孩子們成長,是我最大的快樂,要為徐州足球培養更多后備人才。”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