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只有打起十二分精神嚴格把關和監管,才能讓公共安全、公眾利益不打折扣,讓民生福祉切實落地——那一根根鋼管和立柱托起的,是群眾的健身夢想,更是沉甸甸的民生。
據6月15日央視《財經調查》報道,近期多位消費者舉報稱,一些生產廠家將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銷售進了市場,個別公共健身器材因質量問題、安裝問題,屢屢發生傷人事件。記者隨后對該領域的生產、安裝、使用全鏈條開展調查暗訪后發現,多家生產廠家通過降低器材的管材壁厚度、將器材安裝方式從“地埋”改成“地上”、炮制尺寸“縮水”的“袖珍版”器材等方式偷工減料,違規生產非標公共健身器材流向多地。這些產品的合格證可以根據客戶需要按需定制,質監部門的檢測合格證書更可以“直接花錢買”。
橢圓儀、健騎機、太空漫步機、坐推坐拉器……如今,在公園里、廣場上、小區內,各類戶外公共健身器材覆蓋率不斷提高,在一些地方甚至成為“標配”,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作為國家為推動全民健身而打造的惠民工程,大量公共健身器材從生產、質檢到采購、安裝、后期運維和監管等多個環節均“掉了鏈子”,令人大跌眼鏡、不寒而栗。
生產環節偷工減料、檢測環節弄虛作假、采購環節追求低價,多方形成的利益合謀閉環,將器材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常規的監管手段也難以奏效——當大量非標產品流入市場,使用過程中便有較高概率發生管材斷裂、立柱傾覆等事故,這不僅是在給群眾的生命安全“埋雷”,更可能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生態。這類器材多屬公共服務性質,其中不少還打著公益捐贈的旗號,若粗制濫造、隱患重重,無疑構成了對公共服務、公益事業公信力的極大傷害。
公共健身器材健身不成反傷身,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公共服務領域的治理短板。一段時間以來,從公園長椅中間被焊上鋼管,到盲道成了斷頭路、第三衛生間長期不開放,再到消防工具箱中的防毒面具不防毒、河邊救生設備缺損丟失等,一些地方公共空間相關服務和設施的可及性和質量令人擔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屬地權責不清,街道、社區、物業等部門在引入相關器材和設施時存在“裝裝樣子”的短視心理,滿足于“建了就行、有了便好”,在采購建設相關器材設施時,使公共安全讓位于低價邏輯,一味圖便宜卻未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在后續維保過程中也存在“建而不管、重建輕管”的誤區;另一方面是一些生產者和經銷商精準拿捏了一些采購者的特殊需求——既能在賬面之下將實際價格做到更低,又能實現相關器材設施“金玉其外”的建設效果。當供給者以非標產品投客戶所好而賺得盆滿缽滿,也進一步助長了腐敗歪風。此外,公共服務意識欠缺,建設維管過程中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等,則是更深層的原因。
公共空間的服務設施,是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在為公眾提供安全、便利與舒適的同時,也是健康福祉的“推進器”、城市文明的“展示窗”、經濟活力的“支撐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遠非簡單的“硬件”配置,更丈量著公共服務的誠意與智慧,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徑之一。眼下,守好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防線,需要相關部門立案調查、查封產品、責令停產等。長遠看,構建覆蓋生產、認證、采購、安裝和運維在內的全鏈條監管機制,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斬斷各方伸向公共健身器材的不當得利之手,則更為迫切。
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努力打造群眾身邊的體育生態圈的背景下,大量非標公共健身器材流入市場,無疑是極為不和諧的音符,同時也提醒我們警惕一些惠民工程成為別有用心者賺黑心錢的遮羞布,只有打起十二分精神嚴格把關和監管,才能讓公共安全、公眾利益不打折扣,讓民生福祉切實落地——那一根根鋼管和立柱托起的,是群眾的健身夢想,更是沉甸甸的民生。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