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原標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引題)
從古而來 向新而生(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蘇墨
今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9項世界遺產。
截至目前,我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0多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57個,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不斷拓寬,保護體系逐漸完善,保護成效日益凸顯,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著力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文化瑰寶重放光彩
“過去,文物被放起來,古建筑被鎖起來,遠離大眾生活的保護被視為最安全。如今我們認識到‘保護’與‘利用’都不是目的,把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資源經我們的手、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時代,健康持久傳給子孫后代才是目的。”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認為。
目前,我國共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賡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血脈的重要基礎,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這個夏天,一款3A游戲帶火了山西古建。“出圈”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中,有不少場景都在山西取景,比如小西天、云岡石窟、應縣木塔和佛光寺等。
這些文化遺產,也曾有不堪回首的過往。多年前,109國道云岡段車流量巨大,粉塵和廢氣污染嚴重,煤灰不斷地侵蝕石像,瑰麗壯美的藝術殿堂變得灰頭土臉。
為了讓其重放光彩,當地新建運輸線路,將運煤車輛分流到1500米以外,原有公路也繞道至石窟背后。文保人員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對石窟內每一處造像進行病害清理,并實時對溫度濕度等40多種不同的數據進行監控,讓文化遺產保護有據可依。
如今,煥發活力的云岡石窟成為令人矚目的旅游地。文廟、祠堂、古塔、古村落……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傳統建筑與規劃,是游客們的心頭好,從走馬觀花、打卡拍照到深度研學、參與保護,重放光芒的古建筑越來越有魅力。
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保護賦能
“這排隊排值了!”在日前舉辦的2024北京服貿會上,前來觀展的崔博宇駐足于北京大視聽展臺,體驗數字化文化遺產項目——《時空之象·北京中軸線》。
通過超高清技術的數字化方式,項目團隊精確復刻了北京中軸線7.8公里的景觀,制作了超過80座宮殿模型,并創建了約1.3萬間房屋模型。這些模型以動態化的方式演繹了中軸線從公元1267年元大都建都至今的歷史演變。
“這個夏季,《黑神話:悟空》中國傳統美術風格和設計的走紅,讓我了解到了古建筑掃描后3D建模這種數字化的方式,可以讓大家足不出戶領略中國古建魅力。”崔博宇告訴記者。
戴上VR眼鏡,可以零距離領略三星堆文物的風采,體驗面具彩繪復原、青銅鳥足神像虛擬拼合和青銅神樹解構;通過數字技術和光影投射,新疆龜茲石窟壁畫躍動生輝;北京首鋼園三高爐搭建線上展廳,讓中國秦將軍俑與希臘青年士兵俑進行跨時空“對話”;“數字敦煌”資源庫向全球免費共享30個敦煌石窟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高清的敦煌文化數字資源,目前訪問用戶遍布全球78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2000萬次……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文化遺產保護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近年來,以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速賦能,極大推動了文物事業的創新發展,讓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煥發出全新活力。
人人都是參與者、受益者
“北京中軸線是一篇關于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追求的宏大故事。”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項目主持人呂舟在北京十月文學月上告訴青少年們。
明代的街區、清代的建筑、民國的店鋪、當代人的生活……在中軸線上,890余年的歷史交相輝映,美美與共,它是可以觀賞的,也是用來實實在在過日子的。
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知識圖譜、新文創等新技術,任何地方的人不僅可以了解中軸線的歷史與發展,更可以隨時監測保護狀態,參與到中軸線保護中來。如今,在線上有1.7萬個“數字打更人”,志愿參與中軸線遺產巡查。在這里,遺產保護不再是少數人的工作,而是大家可以共同參與的事業。
在廈門鼓浪嶼,今天的游客們醉心于它椰林婆娑、紅瓦白墻、鋼琴聲聲的浪漫環境。而這些美景都與申遺過程中將鼓浪嶼核心價值定位于“歷史國際社區”有關。島民們的參與不但使大量私產住宅得到系統的、符合遺產價值得維護,也重建了社區感,讓居民們重新找到歸屬感、價值感以及新的工作和生活,維護了社區歷史傳統與發展的平衡。
“遺產價值評估體系強調對于遺產系統性的保存,不僅僅是保護遺產,也保護賦予遺產意義的文化。因此,就保護在遺產中間生活的,傳承著文化傳統的人以及社區,同時遺產保護對象不僅僅是物質遺產,也包括遺產所依托的自然環境、遺產區形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完整的系統。”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副教授翟飛告訴記者。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