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歡
閱讀提示
從2020年起,中央音樂學院先后派出文藝宣講師,赴陜西、青海、西藏等17個省市區,平均每年開展近3850個小時、1000余次文藝志愿幫扶活動。
鋼琴聲中,一首首曲子自指尖流淌而出,學生們伴著音樂翩然起舞……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央音樂學院的文藝宣講師肖澄迎和河北邢臺市威縣二中的師生聯袂上演了一場音樂會。當最后的音符落下,掌聲響徹全場。
這場專題音樂會,肖澄迎籌備了很久。今年,是她駐扎在基層的第3年。
在全國,像肖澄迎這樣的文藝宣講師還有30多人。記者了解到,2020年起,中央音樂學院先后派出這些文藝宣講師,赴陜西、青海、西藏等17個省市區,平均每年開展近3850個小時、1000余次文藝志愿幫扶活動。
給孩子們埋下音樂的種子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海拔近3000米。在這里,一個名叫拉毛才項的藏族小男孩,對音樂有著近乎執著的熱愛。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買樂器,他便用塑料桶、椅子和木棍為自己制作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鼓”。無數個空閑時刻,拉毛才項用這樣簡樸的“鼓”,敲打出一聲聲動人的鼓點。他的夢想,是“去北京看看”。
2020年,作為文藝宣講師的彭薈宇,帶著中央音樂學院的囑托從北京來到化隆。初到之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她一度難以忍受,“但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我還是想留下來陪伴他們,給孩子們埋下熱愛音樂的種子?!迸硭C宇對《工人日報》記者說。
身體逐漸適應后,彭薈宇開始前往當地多所學校給孩子們上課,有時需要輾轉8小時的山路。就在這時,她見到了懷揣音樂夢想的拉毛才項?!八麚舸蛑灾频摹婷顦菲鳌?,這份對音樂的真摯打動了我?!迸硭C宇在心中默默設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帶拉毛才項去到北京,登上更大的舞臺。
在化隆的這段時間,彭薈宇教授學生音樂知識,讓學生接觸各類樂器,還組建了由中國大鼓、花盆鼓、扁鼓等組成的“海拔2836”百人打擊樂團,并在黃河河畔奏響了震撼人心的旋律?!啊0?836’,這個數字曾經讓我病倒,但更激發了我的斗志與靈感?!迸硭C宇說,這就是她將樂團取名為“海拔2836”的原因。
后來,拉毛才項走出大山的夢想也實現了,他來到北京,與彭薈宇一起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節開幕式并登臺表演?!拔枧_上那一陣陣鏗鏘有力的鼓聲,傳遞著他的憧憬和希望?!迸硭C宇欣慰地說,“是音樂,為他插上了逐夢的翅膀?!?/p>
被彭薈宇影響的,不只是化隆的孩子們。中央音樂學院手風琴專業的毛俊澔看到彭薈宇的故事后深受感動,接過接力棒,來到化隆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選擇。“當地孩子有許多是留守兒童,缺乏自信且性格內向?!泵挥^察到這一特點后,主動挖掘當地音樂力量,組建起專業的音樂教師團隊,通過音樂給予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看到孩子們從自卑膽小到陽光開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毛俊澔說。
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著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形式,如“八音坐唱”“布衣小打”等。這些民間音樂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卻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傳承難題。
這一切,被派駐黔西南州的文藝宣講師漆微微看在眼里,“這些民間音樂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舊多流傳于老一輩手中。因缺乏推廣,群眾也少有機會領略這些民間音樂的美?!?/p>
于是,駐扎在黔西南州的日子里,漆微微走街串巷,尋找并集結了一批民族樂器愛好者,組建起一支文藝志愿服務隊?!拔覀円黄鹣锣l、進校園、進社區,推廣這些傳承千年的民間曲藝瑰寶?!逼嵛⑽⒏嬖V記者,這一行動得到了不少當地人的歡迎和認可,在他們的努力下,古樸優美的民間音樂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學習這些音樂形式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琴聲悠悠,意韻綿長。在距黔西南州1000多公里外的河南蘭考縣,文藝宣講師李楊冠宇和盧書新正助力當地民族樂器產業發展。記者了解到,蘭考被稱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當地早年用來防風固沙的泡桐樹,在生態環境變好后,成了制作民族樂器的好材料。尤其是古箏加工,已成為當地特色產業之一。
在這一背景下,古箏專業的李楊冠宇、盧書新與蘭考的古箏相遇了。“在學校和當地的支持下,我們組建了首個‘千人箏團’,還在15所鄉鎮中小學校開設了公益古箏課程?!闭f起文藝宣講的成果,李楊冠宇神采奕奕。
除此之外,李楊冠宇、盧書新還走進當地10余家古箏生產企業調研,定期為樂器匠人們開設培訓班,從面板風干周期的把控到琴弦張力的微調,從傳統工藝的堅守到現代聲學技術的應用,做箏師傅們對“好聲音”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領悟到“老師”一詞的意義
“以前我們經常忽略一些問題,例如箏碼的高度、共鳴等,文藝宣講師一一答疑解惑,為我們民族樂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幫助?!碧m考樂器協會秘書長袁玉則說。
“我的家在日喀則……”這是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則》中的歌詞。在珠峰少年合唱團的演繹下,這首傳唱已久的民歌和現代合唱產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升學校藝術教育水平,西藏日喀則市教育局組織成立了珠峰少年合唱團。而在那之后,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表演專業的魯頤諾,恰好被派駐到日喀則地區擔任文藝宣講師。
神奇的“化學反應”也在她和珠峰少年合唱團之間產生了?!爱敃r,日喀則珠峰少年合唱團只有幾名成員,我騎著電動車,用一周時間走訪了市內4所小學,精心挑選了30多名有天賦的孩子,然后對他們傾囊相授,嚴格要求?!濒旑U諾告訴記者。
盡管面臨嚴重的高原反應,每天需要吸氧,魯頤諾依然堅持白天上課,晚上輸液?!昂ε伦尯⒆拥钠谕淇?,這是我第一次領悟到‘老師’這個詞的意義。”魯頤諾說。
后來,魯頤諾帶領珠峰少年合唱團的孩子們來到北京,登上了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的舞臺。去年年初,魯頤諾作為指揮,再次見證了孩子們的歌聲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合唱先鋒》的舞臺上唱響。
“藝術來源于人民,藝術服務人民。文藝宣講師不僅給當地送去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挖掘了當地人民的音樂天賦。同時,我也看到了這些青年人在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自身得到的鍛煉與成長。”中央音樂學院文藝宣講師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王歆對記者說。
如今,像魯頤諾、漆微微等人一樣,一批批文藝宣講師接力派駐地方,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打通文藝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不僅在西藏日喀則、青?;?、河南蘭考、貴州黔西南,懷著熱情與夢想的中央音樂學院文藝宣講師還將歌聲留在了山西呂梁、廣西百色、新疆塔城等地。他們通過文藝志愿服務播下的種子,正在漸漸地生根、發芽、開花。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