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鄭子愚
“恁亮咧!”楊秀芳左眼上的紗布被揭開。她捂住右眼,用剛“新生”的左眼努力辨認著貼在墻上的工作流程表格。24小時前,這張表格在她眼中還是一片模糊的白色色塊。這一幕,發生在5月13日清晨7時許??吭谏綎|德州的“健康快車”眼科火車醫院檢查室里。
在列車另一端的發電車廂會議室,健康快車車長萬翔正緊盯著監控屏幕。每次見證患者重獲光明,他心中都涌起感動。但此刻,感動之余,一絲憂慮也悄然浮現。
自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際啟動,這列裝備專業眼科手術室的火車醫院,每年載著來自頂尖醫院的醫護團隊,沿著中國的鐵路網深入偏遠地區,已為超過24萬名貧困及低收入白內障患者免費送去光明。今年,健康快車首站停靠山東德州,計劃在約3個月里為1000—1200名患者做手術。然而,與早年患者排隊等候的景象不同,近兩年在某些地區,“湊齊足夠人數的白內障患者”竟成了一個需要面對的新“困境”。
5月中旬,記者登上健康快車,與醫務人員、列車管理人員同吃同住數日,深入了解這個公益項目,也試圖探尋其面臨“困境”的深層原因。這列行駛了28年的火車醫院,不僅丈量著中國鐵路的延伸,也見證著中國的脫貧成效以及中國公益土壤的日益豐沃,更在一步步彌合區域醫療資源的鴻溝?!皽惒积R患者”這個看似尷尬的現象,或許正是時代進步帶來的一個理想答案。
今年,登上健康快車的第一批病人。鄭子愚 攝
重獲光明的渴望
5月11日下午,楊秀芳、高秀芹等第一批13名白內障患者經德州當地基地醫院京德眼科醫院轉運,登上了健康快車的病房車廂。車廂為雙層結構,每個隔間設有上下鋪共4個床位,兩層總計50余個床位。
楊秀芳被安排在5號床位。剛上車,她有些忐忑,摟著床鋪的支撐桿,打量著車廂里的設施。京德眼科醫院護士孫慧為上車患者測量血壓、檢查視力等。楊秀芳血壓稍高但尚屬正常。對床的高秀芹左眼患白內障,視力僅0.25,和楊秀芳有類似的癥狀,兩人聊起了天。
67歲的楊秀芳來自德州齊河縣范莊村。除了務農和打零工,她擅長編織汽車串珠涼墊,每月能增收近千元。但近兩年,視力下降困擾著她,左眼還出現了霧感,她不得不停下了編織活。
漸漸地,楊秀芳覺得視力退化影響了生活。一次農忙,楊秀芳為麥子除草。她彎腰拔了好幾次,總覺得沒拔干凈。湊近細看手上的“草”,才發現誤拔了麥苗。農閑時,楊秀芳喜歡和村里的老人們打撲克牌“升級”。一次,她將紅桃4和方塊4看成對子出牌,引來對手一通嘲笑。此后,只要天色稍晚,她總以疲憊為由第一個離開牌局。
村里定期有不同科室的醫生下鄉義診。眼科醫生告訴楊秀芳,她得了白內障——一種導致視物模糊甚至失明的常見老年病。目前我國白內障患者超過500萬,且每年有10%的新增病例。醫生建議她到當地醫院手術治療,同時告訴她目前處于初期,尚不急需手術。
楊秀芳記在心里。她想起十多年前父親視力衰退時選擇“認命”,但她不愿如此,渴望盡早解決問題。
今年4月,村干部在微信群發布通知: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將隨健康快車來德州,提供免費白內障手術,住院一晚即可完成。楊秀芳沒多想便報了名。
70歲的高秀芹也產生共鳴。她感覺到視力退化是在一次和朋友出門時,她的步子比朋友慢,還要反復確認鄉道上的坑洼才敢邁步。經義診醫生檢查,高秀芹得知自己患上白內障。她擔心視力不好成為小輩們的負擔,早早報名做手術。
臨近5月,醫務人員對楊秀芳和高秀芹進行了詳細檢查:楊秀芳左眼視力0.5,高秀芹左眼視力0.25,各方面指征均符合手術條件。5月11日,兩人成為健康快車德州站首批上車患者,并于次日接受了手術。
“湊不齊患者”的困境
今年4月底,這列由中國石化出資建造并資助了全部運營費用的健康快車再次從北京啟程,首站停靠山東德州。此后三個月,它停靠在當地一處倉庫,計劃為1000—1200名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手術。
患者上車當天,車長萬翔將手術室和病房的監控畫面投屏到發電車廂會議室的電視上。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夢琳也上車了解項目進展。兩人共同面對一道新課題:這個公益項目正遭遇可能“湊不齊計劃患者”的困境。
劉夢琳介紹,健康快車項目是1997年香港同胞贈予內地人民的禮物。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白內障手術率為每百萬人口僅約83例。項目發起者認為,救助白內障患者能立竿見影地改善其生活,公益操作性極強,健康快車由此誕生。
列車由特別設計專門建造的4節車廂組成:病房車廂,手術及檢查車廂,醫護及乘務人員宿營車廂,兼具會議室、培訓教室的餐廳,以及配備發電機和廚房的綜合車廂。在手術及檢查車廂內,配備有先進的眼科顯微醫療設備,并由內地知名醫院眼科團隊輪流服務。
項目的運行模式經過一年年的摸索逐漸清晰:前期,由列車??康氐挠嘘P部門和基地醫院配合,到各村根據病情和家境篩選出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其后,安排患者分批到基地醫院接受全面體檢,確定身體條件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第三次檢查是在患者上車后,由手術醫生檢查患者眼部情況,評估術后效果,符合條件的患者于次日接受約15分鐘的白內障手術,即可返回基地醫院。28年來,健康快車這家火車醫院從1列發展到4列。它們沿著中國的鐵路,??窟^28個省區市210個地區,為24萬名貧困和低收入白內障患者實施了復明手術。
可如今,為何會“湊不齊患者”?萬翔和劉夢琳梳理了可能的幾個因素:白內障患者減少?患者意愿降低?地方配合不力?基地醫院篩查人手不足?宣傳不到位?
5月12日術前,劉夢琳與楊秀芳、高秀芹交談。楊秀芳坦言害怕失明。事實上,她村里還有不少等待治療的白內障患者,且每年都有新增。兩名患者的講述讓劉夢琳感受到,如今患者對手術的認知和意愿遠強于過去?!笆中g意愿低”的假設首先被推翻。
劉夢琳又把關注點轉移到了醫護人員和醫療機構上。
5月13日清晨7時不到,楊秀芳就醒了。在孫慧攙扶下,她來到與病房車廂相連的手術車廂檢查室。坐在椅子上,她緊張地搓著大腿。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順華輕輕揭開了她右眼的紗布。
術后效果立竿見影,楊秀芳像個發現新世界的孩子,興奮地輪換捂著左右眼對比視野。孫慧在一旁不斷提醒她不要觸碰眼睛以防感染。經檢查,楊秀芳右眼視力從術前的0.5提升至0.8;高秀芹左眼視力則從0.25躍升至1.0。兩人恢復良好。
楊秀芳告訴工作人員,上健康快車并非她的唯一選擇。如今生活改善,加上她投保了新農合,在當地醫院做單眼白內障手術,自費1000—2000元,她咬咬牙還是負擔得起的。
一臺白內障手術,從患者躺上手術臺到離開,僅需十多分鐘。其中,“超聲乳化”是關鍵一步,高頻振動的針頭精準粉碎混濁的晶狀體(“除障”),再植入透明的人工晶體。
張順華回憶,2010年,時年34歲的她第一次登上健康快車,是車上最年輕的醫生。當時,不少內地醫生都沒接觸過“超聲乳化”技術。那年,她在健康快車上待了9個月,輾轉河南三門峽、焦作和廣西柳州三地,完成了2000多例手術。因為密集處理列車上的疑難病例,并掌握了先進技術,回到醫院的張順華迅速成為科室年輕醫生中的主力。
如今作為醫療技術指導登車,張順華認為,健康快車的使命不僅是帶來光明,更是一座培養基層眼科醫生的“黃埔軍校”,并將先進技術和規范帶到偏遠地區。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夏表示,能登車的醫護人員都是精挑細選的熟手。醫生們除經驗豐富外,日常會通過切葡萄皮、精準切割指定頁數的舊書頁等訓練來提升手部穩定性。
本次任務,北京協和醫院共派出2名高年資的手術醫生、1名手術室護士和1名病房護士,配合健康快車的基地醫院也派出了2名眼科跟臺醫生、2名手術室和病房護士、數名眼科護士,他們不僅上車協助火車醫院的工作,同時也接受駐車醫療隊的全面培訓和帶教。從患者篩查、轉運、手術到復查、回訪,乃至患者生活細節,健康快車上龐雜的系統工作考驗著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與服務質量,也促進團隊磨合與相互學習。
在手術室,張順華向張夏等年輕醫生演示了“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適用于晶狀體核過硬、無法超聲乳化的嚴重患者。
“健康快車的醫生們在各服務地區,還是會遇到為數不少的疑難雜癥,很多病情復雜的白內障在地方醫院無法解決,這部分患者就會在健康快車到達的時候集中出現。幫助這些患者復明,作為醫生很有成就感,同時這也是健康快車持續行駛到各地服務的一個很大的意義?!睆堩樔A說。
但她連日觀察發現,相比過去,需要此類手術的患者已大幅減少。張順華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各地篩查普及,新農合減輕了患者負擔,促使患者及早手術。醫療水平越高的地區,患者手術時機越早,白內障很少發展到“硬核”階段。其二,當年健康快車才有的頂尖技術,如今已在許多縣級醫院普及。
更重要的是,健康快車曾??康牟糠制h地區,在項目支持下建起了眼科中心,留下了經過列車淬煉的人才和先進設備——“不走的健康快車”,為當地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張順華記得,當年她曾在三門峽帶教過的一位跟臺醫生,如今已是當地有名的白內障“一把刀”。
這間小小的火車手術室,正是中國整體醫療水平進步的縮影。偏遠地區的常見病患者,已不再執著于非到大城市手術不可。
患者“畫像”的變遷
術后,楊秀芳和高秀芹興奮地暢想回家第一件事。楊秀芳想打牌,高秀芹則想向親友“炫耀”。
張順華會心一笑。2010年,她曾為一位幾乎失明的老人手術。揭開紗布瞬間,老人激動地說:“我看見了,我又能干活了!”
十多年來,患者的“畫像”悄然改變。
2006年左右,萬翔曾遇到一名患者不愿下車,只為多吃一頓車上的免費盒飯。但因預算嚴格,萬翔無法妥協。
負責宿營車設備維護的乘務員盧欲曉,已在列車上服務22年。列車早年駛向的都是老少邊窮之地。盧欲曉回憶,列車曾??课鞑磕晨h,接待人員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還記得,曾有一次有醫務人員向他反映被跳蚤咬了,他趕緊用開水燙了醫護人員的被單、物料,并排查出可能的來源。
他發現,被咬的醫務人員都是前一天接觸了某位患者。走訪患者時,他曾看到有的人家只有一床被子、兩條褲子,幾乎沒有像樣家具?!澳菚r有些患者別說醫保,連低保都沒有?!彪x開時,醫護人員自發每人掏了100元現金接濟患者。而到了下一家,也是差不多的情況,房子“塌了一半像棚子”。
今年,在接收新患者前,張夏隨隊為兩年前的手術患者回訪復查。
73歲的雷秀珍早早等在家門口,遠遠就認出了照護過她的醫護人員。她帶大家穿過小院走進自建平房客廳。自建房雖裝潢樸素,紅磚之外僅涂了一層白漆,但屋內家具、電器一應俱全。“能看清,心里也痛快。”老人邊走邊說,“坐在屋里,能看清10米外院墻的墻縫,也能看清院里的柿子熟了?!崩仔阏渥娇蛷d里的扶手椅上,接受檢查。張夏判斷老人的視力恢復得不錯。
健康快車所到之處,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盧欲曉感受到,極端貧困的景象約在十年前開始減少,近五六年幾乎絕跡。周末下車走走,每次都能發現駐地城市的新風貌。上車的患者中,重癥、極端貧困的比例也顯著下降。
盧欲曉細想,這個轉折點大約發生在2020年——那一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患者“畫像”變化的背后,是中國公益生態、醫療體系乃至經濟面貌的轉型。
健康快車運行之初,公益事業在內地剛起步,官方認知與民間信任均不足。曾有患者不愿上車,認為哪有“免費手術”這等好事。項目辦公室最初一級級向下發文邀請地方政府合作,許多地方政府因為不信任等原因不敢合作。
后來,健康快車有了一定知名度,申報的地區越來越多。但限于列車在每個站點約50個工作日的停留時間和高昂的運營成本,捐款方要求,出一次車需惠及約1000—1200名患者以攤薄人均成本,因此手術名額總是緊張。
然而在近年??康囊恍┑貐^,萬翔發現,盡管基地醫院前期宣傳和免費篩查很努力,但每日上車患者數仍時有不足。一打聽才知,當地同期有其他同類公益項目在開展。甚至在健康快車抵達前,已有其他機構“先聲奪人”,為部分患者做了免費手術。公眾對公益的認知和參與度遠高于過去,類似項目增多,有時在時間安排上與健康快車略有沖突,形成某種患者“分流”。
張順華認為,“湊不齊患者”的現象可以用“剪刀差”來解讀:健康快車的設備雖不斷更新,但28年間,中國整體醫療水平、公益發展速度、經濟實力的提升曲線更為陡峭。將兩者繪于坐標,交匯處便呈現出張開的“剪刀”形態。
新階段與新使命
當下,這項公益該如何繼續下去?
與楊秀芳同批的患者中,有一名患者最終未能手術。張順華解釋,該患者雖有白內障且符合手術指征,但其視力問題的主因并非白內障,手術效果有限,需權衡風險收益。
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居民收入提高,患者對白內障治療的需求,正從“看得見”向“看得清、看得好”轉變。
資料顯示,我國白內障手術每百萬人中手術率已從過去的83例上升至3143例,但仍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農村地區尤其低。萬翔看到:在偏遠地區,仍有不少貧困家庭缺乏對白內障的認知;在空心化的村莊,缺乏照料的老人群體依然需要關注。這些,正是健康快車堅持下去的意義。
劉夢琳有些為難,作為基金會工作人員,她需要思考如何向捐款方解釋“湊不齊患者”這一苗頭。但事實上,這恰恰是中國進步的注腳:經濟發展,更多老人已負擔得起手術;醫療進步,曾經尖端的白內障手術,普及到了縣城醫院;公益土壤豐沃,同類項目分流患者。多方合力之下,符合健康快車救助標準的患者自然減少。
劉夢琳只能向捐款方承諾:若真的出現患者不足的情況,未來會在更偏遠地區盡力補足。但能否實現,她心里也沒底。
5月13日下午,楊秀芳下車出院。醫務人員叮囑她需休養一個月。她掰著手指算:離芒種還有20多天。芒種是麥收的時候。這一次,她可以清晰地見證,屬于自己的收獲。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